中共安阳市文峰区委关于制定文峰区(高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讨论 稿)
来源:文峰区人民政府 时间:2021-01-17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我区打造安阳首善之区、建设新时代区域性中心强区的新阶段。中共安阳市文峰区委十二届十次全体会议,全面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河南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认真研究“十四五”期间全区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就制定文峰区(高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提出如下建议。

一、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1.“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就。“十三五”时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严峻挑战、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区委团结带领全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河南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各项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推进稳增长、调结构、抓改革、促开放、防风险、惠民生各项工作,奋力夺取经济社会发展和疫情防控“双胜利”,决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综合实力不断增强,预计2020年生产总值达到254.3亿元,是五年前的1.7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在“营改增”和减税降费影响下,达到14.58亿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3.7万元,连年保持增长。产业转型成效显著,大力推进“双百千”工程,以安钢冷轧、复星合力为龙头的新材料产业集群初步形成,以中车永电、斯普机械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建成了安阳总部经济港,培育了世贸大厦、义乌写字楼等4座税收超千万楼宇,“游商文康养”产业加快发展。科技创新全面引领,培育创新引领企业1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占到全市的40%,通过“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辐射区”验收,被国家科技部评为“科技资源型创新创业载体”。三大攻坚纵深推进,全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全部达标,宝莲寺镇袁薛庄、张薛庄退出贫困序列并荣获全国文明村、市级文明村;深入开展污染防治,PM10、PM2.5、优良天数实现“两降一增”,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市环境污染防治先进单位”;积极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持续加大非法集资清理打击力度、强力整治“半拉子”工程,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底线。项目建设卓有成效,每年谋划实施百个以上重点项目,国旅安阳城、中部易商谷等一批项目快速推进,象道物流铁路专用线等重大项目建成运营。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以百城建设提质工程为抓手,强力推进“三区三线”建设,仓巷街成为央视媒体跟踪报道的“古都名片”,魁星阁主体建成,西大街、县前街等街区加快修缮,汪家店群众乔迁新居,中华路7村改造安置房加快建设,CBD公园、洪河公园、彰德游园、万金渠水系景观带等园林绿化水系项目建成开放,文峰大道等沿街外立面提升,G341及一批城市“断头路”实现通车。改革开放取得实效,实施文峰区、高新区行政区域套合和机构职能整合,加快高新区体制机制改革,完成党政机构改革,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新城吾悦广场等一批重大招商项目顺利落地。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列支60%以上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民生支出,确保每年民生实事全部完成,新增城镇就业人员19万余人,教育布局进一步优化,社会保障水平日益提升,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成功创建“全省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省级食品安全达标区”,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党的建设全面加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持续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努力形成生动实践。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两个责任”,创新推进教育、制度、监督“三个全覆盖”工程,配合完成省委巡视工作,圆满完成十二届区委巡察任务,持续涵养了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有效战胜“7.19”特大暴雨灾害、科学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等方面,得到了充分发挥和展现。五年来,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迈出了坚实步伐,“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基本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为实现打造安阳首善之区、建设新时代区域性中心强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2.“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新形势。当前,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新的契机,京津冀协同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中原城市群建设等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深入实施,作为安阳市的核心城区,我区拥有良好的产业基础、文化资源和区位交通优势,经济内在向上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同时也面临创新能力不足、转型步伐不快、社会治理能力不强、公共服务水平不高等问题,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上还存在诸多短板。“十四五”时期,全区上下要抢抓历史机遇,坚定必胜信心,增强底线思维,凝聚奋进力量,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持续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在打造安阳首善之区、建设新时代区域性中心强区新征程上,迈出更加坚实步伐。

3.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经过努力奋斗,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成安阳首善之区、新时代区域性中心强区,打造成为科技创新引领区、城乡融合先行区、幸福和谐示范区,区域性科技研发中心、区域性先进制造业中心、区域性现代金融中心、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区域性文化旅游中心。综合经济实力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迈上新的台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全省、全市平均水平;科技创新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基本建成创新型城区;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成文化强区、教育强区、人才强区、质量强区、健康强区,全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生态环境实现根本好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新格局基本形成;基本实现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成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强区;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人民生活更加美好。

二、“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4.“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河南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深入落实“四个着力”,打好“四张牌”,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主动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主动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确保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开好局、起好步,奋力打造安阳首善之区、谱写建设新时代区域性中心强区的绚丽篇章。

5.“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加强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领导,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利益,不断增进人民福祉,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于现代化建设全过程和各领域,构建新发展格局,扎实推进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步伐,在扩大经济总量中不断提升发展的科技含量和生态质量,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全面深化改革,全方位提升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加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的重大改革开放举措,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坚持统筹协调发展。强化前瞻性思考、全局性创新、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坚持全区一盘棋,更好发挥各级各部门积极性,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不断增强发展协调性、整体性和可持续性。

6.“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综合考虑我区发展条件和面临形势,突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打造安阳首善之区、建设新时代区域性中心强区的目标导向,今后五年要实现“三高四提五突破”,即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居民收入的增速均高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产业转型升级、营商环境优化、城乡融合发展、生态环境建设显著提升,创新驱动、现代服务业发展、现代化城区建设、改革开放和增进民生福祉五个方面实现重大突破,努力推动经济综合竞争力进入全省第一方阵。

经济实力跨上新台阶。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主要经济指标稳中有升,增速高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位居全市前列,财政收入总量进入全省第一方阵。

结构调整取得新成效。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二产三产协调发展,制造业主导地位更加增强,服务业支撑地位更加凸显,传统特色优势产业改造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主导产业集群化发展水平显著提升,战略新兴产业加速成长,初步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集约高效的现代产业体系。

创新驱动实现新突破。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取得重大进展,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持续提升,一批创新研发平台落地建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进一步提高,高新区综合实力进入新晋升的国家级高新区第一方阵。

城乡融合呈现新局面。城镇化水平明显提升,乡村振兴全面推进,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产城融合发展态势全面形成。

生态文明达到新高度。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基本建成,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突出环境问题基本消除,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得到明显改善,各项约束性指标力争全部达到或符合国家、省、市下达目标。

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居民收入和经济增长同步,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明显扩大,实现更加充分就业,城市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显著提高,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

治理能力实现新提升。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政府治理效能显著提高,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社会公平正义和民主法治得到充分彰显,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得到增强,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

三、聚焦创新驱动发展,建设区域创新高地

坚持把创新摆在事关全局的战略位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创新创业主体,壮大创新研发平台,培养引进科技创新人才,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打造创新发展的新高地。

7.加快推进创新主体培育。实施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培育工程,遴选一批“科技小巨人”进行重点培育扶持,加快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科创板”挂牌进程,通过提供孵化服务、研发费用后补助等措施,推动科技型中小微企业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工程,开展“高企政策进企业”活动,建设高新技术后备企业库,在知识产权申请、研发费用归集等方面实施“一对一”专人辅导,给予一定比例的资金补贴,支持其尽快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实施创新龙头企业培育工程,选择一批对产业发展具有龙头带动作用、创新发展能力强的创新型骨干企业,支持其在重大关键技术研发、产业创新联盟构建、高层次创新平台建设、人才技术集聚等方面率先实现突破。落实国家创新支持政策,加大资金支持力度,积极争取国家、省、市创新专项资金支持,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创新金融服务科技的方式和途径,建立适合于本地区发展的科技投融资体系,推进优势科技企业上市,引导各类创业投资基金健康发展。

8.加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打造一批科技创新平台,努力争取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等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载体,及其分支机构在我区布局;鼓励支持企业申报省级重点实验室、技术研究中心;引进聚集全市大型企业,在我区建立科研中心、实验室、联合科研工作室。建设一批创新创业孵化平台,鼓励各类主体建设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双创基地等各类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加快形成“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孵化服务链条;大力支持安阳大学科技园建设,为高校产学研结合、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孵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支撑。建设一批行业新型研发机构,支持创新龙头企业联合高校、科研机构和社会团体,设立产学研合作机构,面向产业开展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服务;鼓励引导中棉所、北清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开展技术转移活动;抓好技术改造、智能化改造、绿色改造“三大改造”,助推企业转型升级。

9.大力推进人才强区战略。实施人才强区工程,制定和实施名校英才引进计划,重点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和科技型小微企业创新英才,深入实施人力资源提升行动计划,建立全区专业技术人才专家库。汇聚高层次人才,持续推进“洹泉涌流”人才聚集计划,实施领军人才培养、优秀企业家培育和专业技术人才创新能力提升三大人才工程;坚持“文化引才、环境招才、平台聚才、服务留才”,创新“柔性引进、离岸孵化、机构引才”等人才引进方式。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健全人才评价、考核机制,强化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住房安居、子女入学等配套政策。

四、聚焦高质量发展,筑牢经济发展根基

做优做强实体经济,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数字化发展,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10.持续推进“双百千”工程。打造千亿级新材料产业集群,紧盯高牌号无取向硅钢、取向硅钢以及高端家电面板材料钢等项目,支持复星合力冷轧高延性带肋钢筋产业园及总部项目建设,推进河南安银先导公司高磁感取向硅钢项目产业化、规模化。打造千亿级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以中车、艾尔旺、斯普机械等企业为龙头,重点完善风电全产业链,加快新能源企业总部基地项目建设,推进海洋能源装备产业化进程,带动装备制造、电气设备等各个产业链条的发展。提升税收“超百万、超千万”商务楼宇,依托万达写字楼、世贸大厦、电商大厦等规模楼宇,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再吸引一批企业总部、结算中心落户,推动百万级楼宇向千万级迈进、千万级楼宇向亿元级迈进。

11.加快服务业扩容提质。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围绕国内大循环,扭住高端消费牛鼻子,有序实施城区传统市场外迁,加快推进传统商贸与互联网融合,大力发展以数字经济为载体,以文字为主线,“科技+互联网+文化”的新业态,推进新旧消费动能转化。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发展科技创新服务,持续提升金融服务,高水平发展现代物流,做大做强商务服务,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创新发展,打造与制造业体系相适应、特色鲜明的生产性服务业体系。着力推进服务业载体建设,加快提升商务中心区、特色商业区、宝莲寺高端商务区三大服务业载体能级,引导各区域错位、联动、协调、有序发展。

12.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持续做大规模,做强产业。积极发展生物医药产业,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加大化学合成药、现代中药、原料药等领域研发力度,扩宽生物医药产业链。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以5G核心产业链建设和融合应用带动为主攻方向,持续推进数字经济产业园建设,形成云计算、大数据、高端软件、智能制造等产业集聚发展的态势,探索实施一批5G+、区块链应用示范工程,通过5G应用数字化赋能高新区生产力促进中心、创业服务中心、火炬研发园、中部易商谷、豫北跨境电商产业园等园区智慧升级和智慧化发展。

13.大力推进高新区高质量发展。优化发展空间布局,整合工业、科教、物流三大产业土地资源,加快形成洪河科教产业带、工业园、物流园为主体的“一带两园”空间布局。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深入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做优做强创新引领型企业,培育壮大创新引领型平台,着力推动高新区产业、模式、技术转型升级,加快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深入推进文峰高新融合发展,抢抓国务院《促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政策机遇,积极争取并承接上级经济管理权限,进一步规范公司化运营管理,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打造区域性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推进产业集聚“二次创业”, 吸引高端要素、激发创新活力、推进产城融合,全面提升产业集聚区的集聚能力。持续扩大对外开放,围绕主导产业,紧盯重点地区,加大招商力度,提高招商实效。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五、聚焦城乡品质提升,建设美丽生态城区

坚持以新基建为抓手,以数字经济为主线,优化全域空间布局,统筹城乡一体发展,强化基础设施支撑,提升综合管理效能,打造数字之城、生态之城、文化之城、人才之城。

14.提升中心城区规模能级。优化国土空间保护格局,科学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空间。提升“三线”功能定位,沿文峰大道布局文化旅游产业,沿中华路布局金融、高端商贸业,沿洪河布局科技、教育产业,着力以产兴城,以城带产,产城融合。优化“四区”功能布局,老城区以弘扬和传承古城文化为主线,修复古城生态;CBD商务中心区以培育现代金融和高端服务业为目标,发挥核心城区辐射带动功能;宝莲寺高端商务区围绕高端消费,重点发展医康养结合、高端居住、现代物流,打造区域性高端消费目的地和国际跨境物流基地;洪河科技创新区,依托“三本两专一所”科教资源,重点推进安阳大学科技园平台,打造人才之城。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持续提高治理水平,不断增强中心城区承载能力。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建设一批智慧社区试点,创新线上线下联动服务模式,开展智慧城市智慧化应用,打造数字之城。持续推进质量强区建设,争创“全国质量强区示范城区”。

15.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以新基建建设为核心,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城市生态修复、功能完善工程,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积极培育特色小城镇,坚持把小城镇建设作为农村城镇化的重要节点和农民转移就业创业重要平台,支持宝莲寺镇发展成为小城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统筹做好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推动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充分运用新业态新模式,促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体育、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

16.完善基础设施体系。加快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优化全区立体交通布局,加快G341与京港澳高速公路交汇处出口建设,积极协调推进安阳至豫东北机场快速通道项目。加快推进数字交通,借助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和理念,加强交通运输信息化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建设,推动互联网产业与传统交通运输业有机融合。建设综合水利保障系统,强化节水、增效、治污、环保、控需,提高区域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推进基础网络升级,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为重点,推进5G、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和云计算等信息基础设施发展。

17.加强节能减排与环境治理。深入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加快推进污染企业退城入园,强化工业企业深度治理,深化企业环保分级管控,提高环控精准化、科学化水平。持续开展水污染防治,全面落实“河长制”,扩大生态水系提升工作。深化土壤污染防治,加强农用地土壤环境保护与安全利用,完善污染源监管清单,加强农业面源、生活污染管控。完善环境监测网络,健全环境监察体系,强化环境风险防控。持续优化生态环境,实施绿色廊道提升工程,依托宝莲寺高端商务区水生态综合整治项目,建设绿色新城。实施国土绿化工程,重点抓好生态廊道建设。加强资源节约利用,大力推进节能降耗,倡导合理消费,力戒奢侈浪费,促进资源节约循环利用,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六、聚焦文化繁荣发展,擦亮文化城市名片

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深化文旅融合的战略部署,促进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推动文化繁荣兴盛,打造区域性文化旅游高地和高端消费目的地。

18.全面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文化自信,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持续引深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宣传贯彻,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引导人民群众树立家国情怀,提高精神境界。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开展志愿服务、城市义工、城市社工等活动,倡导文明出行、垃圾分类等文明生活方式,巩固提升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深化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

19.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彰德古城文化资源,坚持“活化、融化、转化”文化优势和文化实力,以安阳古城保护整治复兴工程为抓手,借力安阳文化旅游发展的机遇和优势,加强古城文化和传统文化挖掘和创作力度,凸显历史文化名城元素,讲好“古城故事”,留住“古城记忆”。推动文化、旅游、休闲、文物保护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利用新媒体进行推介和宣传,形成新型商贸文旅业态。做好仓巷街历史文化街区市场化运营和招商,引导社会资本投资,促进文化资源向文化产业转化。加快西大街、城隍庙、县前街、高阁寺等项目建设,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主题商业街”,促进文化旅游与现代商贸深入融合。

20.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改造提升传统文化旅游业,促进现有文化企业转型升级,鼓励国有、民营文化企业同国内外企业合作、合资兴办文化产业项目,成立文化创意公司,培育文化变现载体、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逐步做优产业、做大增量、做活市场、做出品牌。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 依托传统艺术、传统技艺、传统节庆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组织开展民俗文化旅游,推动文化和旅游各领域、多方位、全链条深度融合。大力发展康养旅游,依托宝莲寺商务区高端居住、高端养老项目,打造区域性文化旅游高地。大力培育“文化+”新型业态和消费模式,打造直播基地、文化产品交易基地、文化艺术品拍卖基地、高端消费目的地。

21.扩大文化服务有效供给。建立健全覆盖全区、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群众丰富多彩的精神需求。夯实三级文化阵地,强化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乡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工地、进军营“六进”活动,擦亮文化强区品牌。打造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平台,依托现有平台资源,实现精准推送,让群众享受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

七、聚焦增进民生福祉,建设幸福和谐家园

坚持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在更高层次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更大幅度提高居民的幸福指数。

22.实施充分就业工程。坚持把促进就业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和稳定就业,支持劳动者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落实促进就业的政策,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的保障制度,加大返乡创业扶持力度,加强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园区等新型创业平台建设。统筹做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残疾人等各类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营造公平就业环境,完善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工作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23.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合理调整中小学布局,加大东区、宝莲寺镇基础教育建设力度,推动义务教育由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发展,打造教育强区。探索教师人才队伍建设新途径,完善教师队伍补充长效机制。加大名师、骨干教师培养力度,健全教师梯队攀升格局和激励制度,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与工作能力。增加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加强公办幼儿园建设,规范民办幼儿园管理。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规范校外培训机构。构建“广覆盖、宽领域、多层次”的继续教育体系,营造终身学习环境,建设学习型社会。

24.推进健康强区行动。健全完善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妇幼保健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体系,逐步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加快推进以灯塔医院为龙头的医疗联合体建设,做好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复审,争创国家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创成省级健康促进区。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培育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积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发展体育事业。全面提升医疗卫生水平,打造15分钟医疗服务圈,让病有所医更加便捷,高质量建设“健康之区”。全面推进“大数据手段+网格化管理”的重大疫情防控常态化机制,强化疾控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25.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基本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稳步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扩大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覆盖范围,最终实现全民参保。保障村(社区)干部待遇,确保干部队伍稳定。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建立失业保险金标准与最低工资标准挂钩联动制度,提高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加大社会救助力度,完善救助方式,逐步增加救助标准,扩大救助范围。完善“能进能出、保障准确、运行良好”的城乡低保工作机制,健全退役军人工作体系和保障制度。

26.促进人口均衡发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增加养老服务供给,促进新时代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提高人口素质。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鼓励社会力量开办养老机构,支持家庭承担养老功能,加快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逐步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养老服务需求。深化医养结合,积极发展康复院、护理院、安宁疗护等医养结合结构。关注和满足妇女、未成年人的基本需求,尊重妇女主体地位,加强未成年人保护,促进社会和谐与公平正义。

27.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提升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积极探索创新,适时调整优化部分管理区域和管理体制。坚持依法治区,全面推进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政治引领、组织引领、机制引领作用,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和多元化解机制、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强化德治教化作用。发挥科技支撑作用,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现代科技与辖区社会治理深度融合,健全完善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体制机制,提升社会治理精细化水平。

八、强化组织领导,为实现“十四五”规划和提供坚强保障

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必须把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贯穿始终,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凝心聚力把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

28.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政治站位,推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确保政令畅通、令行禁止,确保党中央和省委、市委、区委决策部署不折不扣落到实处。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贯彻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把党的领导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方面。把严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落实主体责任、监督责任,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树立正确用人导向,选好配强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加快干部年轻化进程,激励广大干部担当作为。深化以案促改,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加强政治巡察,强化对公权力的制约和监督,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和发展环境。

29.凝聚强大发展合力。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支持保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权,密切人大代表同人民群众联系,发挥代表反映民意集中民智的作用。支持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职能,加强经济社会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的协商。做好统一战线和民族宗教工作,注重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作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最大限度凝聚全社会推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共识和力量。

30.完善规划实施机制。建立健全规划工作推进机制,积极协调解决经济社会重大问题,推动相关工作分解落实,形成统筹解决济社会问题的工作合力。各级各部门要建立健全规划落实机制,确保规划重点任务落到实处。加强监督检查和监测评估,完善规划实施动态监测、定期通报制度,建立不定期抽查和定期评估考核机制,主动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确保规划任务如期推进。

31.营造良好发展环境。采取多种形式,面向社会、面向广大市民广泛宣传规划,让规划确定的方针政策和发展蓝图深入人心,激发全区人民参与规划实施的主人翁意识,动员和引导全社会力量共同推进规划落实。建立和完善社会参与机制,发挥新闻媒体、群众社团的桥梁和监督作用,尊重基层首创精神,汇聚人民群众的力量和智慧,形成群策群力、共建共享的生动局面。

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意义重大,任务艰巨,前景光明。全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打造安阳首善之区、建设新时代区域性中心强区不懈奋斗!

 

责任编辑:文峰区政府
分享:

主办:文峰区人民政府

承办:文峰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地址:安阳市文明大道中段 

邮编:455000 联系电话:0372-5100100

在线联络信箱:wf5100100@163.com

ICP备案号:豫ICP备15022033号

网站标识码:4105020004

公安机关备案号:410502020001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