昼锦堂
来源:文峰区人民政府 时间:2021-07-29 08:32:50

字体大小[ ] 打印

分享:

昼锦堂

  自北宋至和二年(1055年),安阳人韩琦在相州(今安阳)城内修建昼锦堂,到1968年一场无情的大火将昼锦堂大部烧毁,昼锦堂在历史上存在了914年。期间,它迁移了一次,经历了宋、元、明、清、民国、解放后等七个历史时期。它从当初园林内的厅堂建筑,演变成书院、学堂、中学。昼锦堂蕴含着太多的历史文化信息,见证了900多年的风雨沧桑。

北宋时的昼锦堂

  北宋至和二年,韩琦以武康军节度使身份治理相州。他感觉州署富丽堂皇,但州署花园面积太小,于是向北、向东扩建,建成南北二园。北园为康乐园,取“思康与民同乐”之意,南园为州署后院,主要为州署官员服务,两园统称“郡园”。

  韩琦还在郡园东北修建大堂,命名“昼锦”。堂之东南建射亭,称“求己”。堂之西北建小亭,称"广清”,形成了一组以昼锦堂为中心的园林式厅堂建筑。据史料记载,昼锦堂门楼美艳精巧,一上枋横幅圆雕八仙以喻寿,中枋圆雕鹿等十景以喻禄,下枋左侧雕尧舜传让以喻贤,右侧雕文王渭水访贤以喻德。其它部分则分别以浮雕、圆雕、透雕手法雕刻灵芝、牡丹、石榴、佛手、菊花、浮云等图案。昼锦堂大殿绿色琉璃瓦顶,飞檐斗拱,吻兽铁顶脊,天马、狮、凤、龙等兽立于垂脊之端。承重隔栏通体雕刻着福、禄、寿三星和刘海戏金蟾图案,月梁两端平面雕刻着48幅三国故事图,长富中央堂板、裙板雕刻二十四孝图二大殿外东有狎鸥亭。西有观鱼轩。一条鹅卵石铺衬的甬道直通大殿后的忘机楼。甬道分别铺出拐杖、笏板、笛字葫芦花篮和长剑等图案,以喻暗八仙,最后是藏书楼和康乐园。

  韩琦取此大殿名昼锦堂,别有一番深意。典故源于西楚霸王项羽的一句名言。项羽拿下成阳而据有关中,大臣相劝,“关中山河屏障,沃野千里,建都于此可以有天下。”项羽不以为然,回答,“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谁知之者!”但韩琦高尚之处就在于反其意而用之,刻诗于碑石,告诫世人:“应视矜持傲慢之名誉为可薄,不以天下所有衣锦还乡所夸者为荣,而应以为戒!”

  昼锦堂修好后,韩琦在闲暇时,经常与同僚,文人骚客徜徉于美景之中,纵论天下大事,道德文章与殿堂之上。已过50岁的他感觉自己又回到了意气风发的年轻时代。

宋代之后的昼锦堂

  韩琦去世后不久,昼锦堂人去楼空。靖康元年( 1126 )春,金军攻陷相州,由于敬佩韩琦的高尚品德,并没有对昼锦堂进行破坏。

  南宋乾道六年( 1170),著名诗人范成大受朝廷委派出使金国,路过相州,看到昼锦堂还在,并说:“金人尝修饰。”

  金大定十六年,即南宋淳熙丙申年(1176),南宋待制敷文阁张子政为使,庆贺全国皇帝生辰,至相州,见昼锦堂已为一位贵人的住宅,《相州昼锦堂》碑还在。

  元代,文人纳新来过相州,在其《河朔访古记》中追忆郡园建筑大气华丽,甲于河朔。他写道:“园中旧有七堂,曰昼锦、燕申、自公、荣归、忘机、大悲、凉堂。”昼锦为七堂之首,可见当时知名度之高。

  明初,彰德府署又建在北宋相州州署上,但当年的郡园已没有记载。也许是韩琦和昼锦堂的名气太大,明弘治十一年(1498 ),彰德知府冯忠在城区东南隅韩王庙的东侧重建了昼锦堂。这时的昼锦堂,已不再单纯是当年郡园里一座富丽堂皇的殿堂,而变成了缩小的郡园园林的代名词。

  清代,昼锦堂完成了它的华丽转身。乾隆五年(1740),彰德知府李渭奉巡抚令,将昼锦改为府立昼锦书院。他聘请两位知名人士担任主讲。二位是裘树荣,浙江钱塘人,雍正五年(1727)进士,曾任县令。他性喜读书,无交游嗜好,终日与诸生口讲指画。在书院讲学20多年,学生中中举人和进士的很多。另一位是黄缵绣,祖籍外省。他“历主书院讲习,乐于教育,诗书中遇隐避难解处,一经口授,顿如冰释,前后成就才俊甚多。”

  乾隆五十二年( 1787),彰德知府卢崧扩建昼锦书院,形成大门、二门、昼锦堂、忘机堂、厅堂、荣事堂、奎楼、书房、狎鸥亭、观鱼轩、回廊等建筑上百间的宏大规模,脱离了韩王庙自成独立院落,名座一时,学子们紧张学习之佘,徜徉于园林亭台之中,无形中受到很好熏陶。

  光绪二十年( 1894),安阳县组织的科举考试均在昼锦书院进行,二十六年(1900),彰德知府许葆莲将昼锦书院改为昼锦学堂。三十年( 1904),彰德知府岑春熙将昼锦学堂又改建为彰德中学,成为河南省最早的中学,之后至1921年,又分别称河南省立安阳中学、河南省立第十一中学。1930年又恢复安阳中学的名称。新中国成立后,1958年改名为安阳市第五中学。

  从昼锦书院到后来的市第五中学,一路以来继承了古书院的遗风,以教书育人为本。当时的省立十一中培育了一批卓有成就的学生。1925年暑假,共产党杨介人、罗任一在学校组织学生军,进行政治、军事训练。后来成为共和国元帅的徐向前当时任国民二军第六混成旅教导营政治教官,应聘到省立十一中担任军事教官。他们组织学生军到城东茶店坡进行军事演习。暑假后,又介绍郭声镛、陈辑吾、田坤元等20多名学生分三批前往广州报考黄埔军校。

《相州昼锦堂记》“天下第一文章”

  韩琦虽然贵为朝廷重臣,但骨子里还是一个文人,喜欢舞文弄墨,研究学问。昼锦堂修建好了,他十分满意,他觉得应该为它写点什么,按照常理,应写个《昼锦堂记》,但找谁写呢?他想到了他的好友欧阳修,那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不过,欧阳修从来没来过相州,更不知道有昼锦堂。滕子京请范仲淹写《岳阳楼记》还画张图寄过去,韩琦可倒好,啥都没给欧阳修,只说写一下昼锦堂。如此这般的命题作文,不知比写《岳阳楼记》要难多少倍,但韩琦就是相信欧阳修,知道什么也难不倒他。那欧阳修真不愧是写文章的高手,你韩琦既然只说了一句话,我连昼锦堂什么样子也没见过,这也好,干脆就省去了描写景物,借景抒情,直接从起名“昼锦堂”去写你这个人。因为他对韩琦太熟悉了,所以铺开纸张,提笔就写,一气呵成《相州昼锦堂记》。他开头写修建昼锦堂的原因:“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此人情之所荣,而今昔之所园也。”并举春秋辩士苏秦和东汉时朱买臣为例,说明世人困厄之时,谁都瞧不起他,一旦得志,意气之盛,无不衣锦荣归,摆谱炫耀。往下笔锋一转,赞扬韩琦的功德:“大丞相魏国公…相人也,世有令德,为时名卿,自公少时,以擢高科,登显仕,海内之士,闻下风而望余光者,盖亦有年矣。”韩琦田将相而富贵,不像穷厄之人侥幸得志于一时,妄自尊大。他不以高官厚禄,富贵荣华为荣,追求的是功在社稷,泽被苍生,光耀后世。这也是他与世人的最大区别。正因为韩琦从不以一时的夸耀为荣,反而认为要警惕,引以为戒,所以他才能出将入相,一心一意报效国家。他临大事,决大议,不动声色,而使天下太平,是国家的栋梁之臣。他的丰功伟绩会永远载入史册,为后人敬仰。最后,欧阳修写道:“自己虽然没到过昼锦堂,但经常读韩琦的诗文,非常敬佩他志向远大,道德高尚,事业有成,愿意为之进行宣扬。”这篇文章虽短,但布局严谨,如行云流水,而且波折很多。相传欧阳修起句初为“仕宦至将相,衣锦归故乡”直入“昼锦”主题,一蹴而就,送走韩琦取稿差人,重负释然。再诵刚才的稿子,又觉得不尽完美,但问题出在哪儿呢,读着读着突然找到症结——首句过于平直,缺少回缓之笔,于是马上就改,差人快马相追。韩琦刚看第一稿,认为写得很好,再看第二稿,连看几遍,觉得与第一稿没有什么区别,再仔细看,才发现子“仕宦”富贵下各添一“而”字。“仕宦而致将相,富贵而归故乡”读起来舒缓有节奏,比第一稿顺畅多了。

  欧阳修酌文章写得这么好,那谁来书写呢。韩琦找到了大书法家蔡襄。蔡襄每字作—纸,择其不失法度者裁截布列,连成碑形,当时谓一百衲碑。

  《相州昼锦堂记》因为碑文内容写的韩琦事迹,大文豪欧阳修撰文,大书法家蔡襄手书,所以后人称此碑为“三绝碑”。

  《相州昼锦堂记》被宋人誉为”天下文章,莫大乎是”。

  《相州昼锦堂记碑》被宋人誉为“本朝第一”。

  1968年一场大火,昼锦堂许多建筑被焚,面对这个空旷寂寥的大院子,使人不禁怆然,生出许多感慨来。值得庆幸的是,“三绝碑”还在,它似乎是在默默地诉说昼锦堂那辉煌的过去和韩琦的高尚品德。昼锦堂承载千年历史,虽然韩琦在这里只呆了几年时间,但他的高风亮节注定与昼锦堂紧紧联系在一起,昼锦堂的故事还将继续流传下去。

《相州昼确堂记》

  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此人情之所荣,而今昔之所同也。

  盖士方穷时,困厄闾里,庸人孺子,皆得易而侮之。若季子不礼于其嫂,买臣见弃于其妻。一旦高车驷马,旗旄导前,而骑卒拥后,夹道之人,相与骈肩累迹,瞻望咨嗟;而所谓庸夫愚妇者,奔走骇汗,羞愧俯伏,以自悔罪于车尘马足之间。此一介之士,得志于当时,而意气之盛,昔人比之衣锦之荣者也。

  惟大丞相魏国公则不然:公,相人也,世有令德!为时名卿。自公少时,已擢高科,登显仕。海内之士,闻下风而望余光者,盖亦有年矣。所谓将相而富贵,皆公所宣素有;非如穷厄之人,侥幸得志于一时,出于庸夫愚妇之不意,以惊骇而夸耀之也。然则高牙大纛,不足为公荣:桓圭衮冕,不足为公贵。惟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勒之金石,播之声诗,以耀后世而垂无穷,此公之志,而士亦以此望于公也。岂止夸一时而荣一乡哉!

  公在至和中,尝以武康之节,来治于相,乃作“昼锦”之堂于后圃。既又刻诗于石,以遗相人。其言以快恩仇、矜名誉为可薄,盖不以昔人所夸者为荣,而以为戒。于此见公之视富贵为何如,而其志岂易量哉!故能出入将相,勤劳王家,而夷险一节。至于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矣!其丰功盛烈,所以铭彝鼎而被弦歌者,乃邦家之光,非闾里之荣也。

  余虽不获登公之堂,幸尝窃诵公之诗,乐公之志有成,而喜为天下道也。于是乎书。尚书吏部侍郎、参知政事欧阳修记。

责任编辑:文峰区政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