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机构 文峰区人民政府 成文日期 2021-12-25
发布日期 2021-12-25 文  号 文政文〔2021〕82号
有  效  性 有效
安阳市文峰区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文峰区(高新区)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 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

字体大小[ ] 打印

分享:


宝莲寺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区人民政府各部门及有关单位;高新区管委会各机关及有关单位

《文峰区(高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已经文峰区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审查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2021年12月25日

                                     文峰区(高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全区追赶超越、加快转型发展,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时期。面对新一轮大变革、大调整、大融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准确把握全区发展趋势和阶段性特征,科学编制并有效实施全区十四五规划,对全面建设安阳首善之区、新时代区域性中心强区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本规划纲要主要明确“十四五”时期文峰区高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重大任务、保障措施,展望2035年远景发展目标,是全区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规划,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环境保护职责的重要依据,是未来五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

本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是:《中共安阳市文峰区委关于制定文峰区高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第一章 跨越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第一节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

十三五时期,全区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办成了一批事关全区长远发展的大事要事,夺取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双胜利十三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圆满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顺利实现。

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十三五末,全区生产总值达到239亿元,是五年前的1.6年均增速5.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48.2亿元,年均增速6.6%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3.7万元年均增速7.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在营改增和减税降费影响下,达到14.58亿元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产业转型成效显著以安钢冷轧、复星合力为龙头的新材料产业集群初步形成,以中车永电、斯普机械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链条不断延伸游商文康养产业加快发展建成了安阳总部经济港,培育了义乌写字楼世贸大厦、沃金大厦等5座税收超千万楼宇,特色商业区晋升为全省一星级服务业两区商务中心区评定为全省二星级服务业两区三产比重在文峰区最高达到86%

科技创新取得突破全区坚持把创新摆在事关全局的战略位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创新引领企业6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15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5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占到全市的40%高新区顺利通过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辐射区验收,被国家科技部评为科技资源型创新创业载体

三大攻坚纵深推进。聚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全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全部达标,现行标准下实现全部脱贫,宝莲寺镇袁薛庄、张薛庄退出贫困序列并荣获全国文明村、市级文明村深入开展污染防治,大力实施电代煤、气代煤清洁取暖工程,累计完成双替代3.2万余户,PM10PM2.5、优良天数实现两降一增,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市环境污染防治先进单位积极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持续加大非法集资清理打击力度、强力整治半拉子工程,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底线。

项目建设卓有成效。坚持项目为王,一大批具有带动效应的大项目好项目在我区落地、开工、建成。国旅安阳城奥特莱斯、乔尚居家建成开业。中部易商谷快速推进,孵化器大厦、智慧云仓已投入运营商网城完成内部装修安阳历史文化科技园10个场馆主体竣工。CBD中央商务区一期项目有序推进,CBD人工湖、洪河公园、职工文体中心全面建成开放。实施中华路七村城中村改造为我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空间老城改造强力推进中。新城吾悦广场、万邦冷链物流园、康圣达医学检验所安阳中深中心等一批亿元以上项目持续落地

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全面加快新型城市化建设进程,城市有机更新全面展开。古城风貌逐步恢复。仓巷街宋代康乐园完成复建,甲骨文创意设计中心挂牌成立;西大街、城隍庙一高阁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程全面启动,县前街古建修缮加快推进,中山街、姚家胡同等古院落、单体古建筑基本建成;魁星阁主体完工,昔日魁星取水美景重现古城。东区建设加快推进。实施中华路七个城中村改造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空间;居然之家、文体中心等项目加快施工,碧桂园一期写字楼主体封顶;万金渠水系景观带全面建成,实现了与CBD人工湖的连接贯通;宝莲寺高端商务区提档加速绣江南、御龙城等高端小区顺利施工。城市配套持续完善。建安街、曙光东路、益民路等市政道路建成通车,TD35TD37、德隆街、朝霞路、光明路下穿高速桥、107国道修复工程竣工累计完成老旧小区改造147个,新建市政道路34条。文明城市创建扎实开展。圆满完成创建国家级文明城市工作任务,全面开展街景整治工程,主次干道、背街小巷面貌焕然一新。

改革开放成效显著顺利完成政府机构改革,完成文峰区和高新区套合。高新区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推进,被确定为省、市体制机制改革试点。深化放管服改革,落实好最多跑一次要求,行政便民服务大厅入驻审批服务事项1331项,优化审批流程,推进减证便民,压缩办理时限,企业开办全流程压缩至半个工作日之内。开放招商力度不断增强,成立新能源、新材料、科技、金融、文化教育旅游、现代商贸6个专业发展促进中心。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列支60%以上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民生支出,确保每年民生实事全部完成,新增城镇就业人员8.4余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每年均控制在4.5%以下,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为零教育布局进一步优化,开工建设新一中学、实验幼儿园朝阳小学商颂小学、青少年活动中心明德小学东工路小学新建教学楼投入使用,顺利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验收医疗健康水平不断提升,健康社区建设得到国家、省专家高度评价,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被评为市区第一成功创建全省慢性病综合控示范区。切实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成功创建省级食品安全达标区大力实施质量强区战略,成功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区、河南省质量强区示范区安全生产、积案化解、社会综合治理工作扎实推进,科学应对7·19特大暴雨抗洪抢险,有效保障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疫情防控取得重大胜利,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总体来看,十三五时期,是我经济高质量跨越发展、后劲势能蓄积壮大的五年,是地位形象显著提升、影响力持续扩大的五年,是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社会更加和谐稳定的五年。经过五年的发展,我区十三五规划提出主要目标已基本实现,全解决了一批过去想解决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一批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全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特别是经受住了新冠疫情防控的大战大考,全经济社会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进入了蓄势待发的新阶段。

第二节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形势

十四五时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加速深度演化,我国正处于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是产业调整、动能转换、矛盾转化、格局重塑的重大变革期经济社会发展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诸多风险挑战。

一、面临机遇与挑战

从发展机遇来看,一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新契机。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将催生大量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这为全区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引进和集聚创新要素,发展壮大新材料、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产业提供了重要契机二是重大国家发展战略叠加发力塑造新优势中部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加快构建,将加快区域间的要素流动和经济互动,有利于全区发挥并强化区位优势、科技创新优势文化优势、人力资源优势,全面接受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吸引更多人流、物流、信息流,加速经济高质量发展。另外,国家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做出要求,同时从体制机制改革方面赋予了更多政策,为安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支撑。三是安阳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加快推进激发新活力。为安阳市的核心城区文峰区(高新区)于安阳市文峰大道东西轴线和中华路南北轴线大十字交汇处,是安阳市1+4+2城市组团发展格局的核心区域,安阳市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持续推进,将有利于我区中心城区更新改造、交通枢纽衔接、产业转型升级、综合服务提升生态环境协同防治、文化旅游资源共享共振提供重大历史机遇。

存在挑战来看,一是经济下行压力当前,逆全球化思潮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循环受阻,疫情前期冲击与后续影响并存,应对经济长周期下行带来的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的任务十分繁重二是区域竞争加剧。周边县市都在抢抓国家战略相继实施的重大机遇,谋划布局新产业、新业态,对资源、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争夺日益激烈,一定程度上挤压了文峰区(高新区)的发展空间。三是资源环境约束趋紧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重大国家战略的落地实施,环境保护、节能减排任务将更加繁重,国土空间规划的约束管控将更加严格,质量、效率、动力三大变革变得更加迫切,产业转型升级的压力进一步加大。

二、发展优势与短板

从发展优势来看,一区位优势突出。文峰区(高新区)作为安阳市中心城区, 是安阳市行政、商贸、文化中心,是全市1+4+2城市组团发展总体布局的核心区,承载着中心城区南扩东进的战略发展重任优越的区位优势将为我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支撑。二是文化底蕴深厚。文峰区(高新区)是一个厚重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新城区,具有1600年历史的安阳古城,为宋元明清历代府县所在地,是安阳市建制最早的城区之一,区名即因区内矗立着历史悠久的国家级保护文物文峰塔而得名,拥有天宁寺、高阁寺、韩王庙、袁氏小宅等诸多文物古迹。三是产业基础雄厚。两区套和进一步夯实了我区的工业基础,逐渐形成了新材料、新能源环保装备为主导的产业集群;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商贸、金融、现代物流等服务业优势凸显四是人力资源优势突出作为中心城区,文峰区(高新区)人力资源丰富,高端人才相对较多,同时高校资源优势突出,安阳工学院、安阳职业技术学院等安阳市三本两专高校都位于我区,为我区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高端人力资源支撑。

从存在短板来看,一是城市发展空间受限。作为安阳市老城区,承担着中心城区商贸、公共服务等各项功能,城市拓展空间有限;高新区作为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承载地,发展潜力大,发展空间仍需进一步拓展。二是城市治理仍需提升。随着城市建设步伐加速,中心城区基础设施和市容环境改善仍需加强,智慧城市建设、城市精细化管理仍需加强。三是生态基底仍较薄弱。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用地结构不够优化,污染防治将是长期过程,环境质量改善任务艰巨。四是公共服务水平不高。教育、医疗、文化、养老、停车等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不足,大班额、择校热、看病难、养老难、交通拥堵等问题备受社会关注。

总体来看,全区经济内在向上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并逐步形成高质量发展多方面的优势和条件。然经历7·19特大暴雨灾害和新冠病毒肆虐,依托底蕴深厚的文化优势中心城区的区位优势四通八达的交通优势、强大的人力资源优势、适宜高端产业、新兴产业布局、高端要素集聚的空间优势经济保持稳中有进态势同时,我区在发展中还存在着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公共服务水平不高、资源要素制约严重、社会治理体系不完善、一些领域风险隐患不能忽视等问题日益凸显,为我区十四五高质量发展带来了较大挑战十四五时期,我区必须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锚定现代化建设目标不放松,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抢抓重大历史机遇,坚定必胜信心,增强底线思维,凝聚奋进力量,推动我区实现高质量跨越发展。

三、发展阶段特征

十四五时期文峰区(高新区)将进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呈现出五期叠加特征。一是新旧动能转换进入突破期。十四五时期,我区新旧动能转换要进入关键期、突破期,要紧抓国家战略实施机遇和新技术变革机遇,加快构建创新体系建设、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持续深化改革开放、破除动能转换障碍因素。二是新型城镇化建设进入提速期。十四五期间,我区将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对要素资源配置、公共服务、城市管理、社会治理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紧抓国家两新一重部署机遇,聚焦短板和弱项,积极谋划项目,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三是生态环境治理进入攻坚期。十三五以来,我区持续推进生态建设,在生态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历史遗留问题较多、各类生态建设任务较重、生态投入有限等原因,生态建设面临较大压力。四是中心城区优势进入强化期。随着中部老城区、东部CBD、南部高端商务区、洪河科技创新区大板块建设加速推进,将进一步提升我区城市品质和功能,增强人口承载能力,中心城区优势更加凸显。五是公共服务进入提质期。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十四五时期我区将更加注重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更加注重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更加注重公共服务均等化。在保持经济平稳发展的同时,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成为重要任务。


第二章 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现代化新征程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主动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部地区崛起等重大战略,坚定不移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坚定不移推进城市建设提质,坚定不移优化营商环境,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坚定不移保障和改善民生,在高质量发展中奋勇争先,为打造安阳首善之区、新时代区域性中心强区而努力奋斗。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实现十四五时期全区的发展目标和战略任务,应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利益不断增进人民福祉不断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于现代化建设全过程和各领域构建新发展格局扎实推进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步伐在扩大经济总量中不断提升发展的科技含量和生态质量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全面深化改革全方位提升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加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的重大改革开放举措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坚持统筹协调发展强化前瞻性思考、全局性创新、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坚持全区一盘棋更好发挥各级各部门积极性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不断增强发展协调性、整体性和可持续性。

第三节 战略定位

立足全区实际,展望十四五发展前景,确定全区发展的战略定位为:三区五中心即科技创新引领区、城乡融合先行区、幸福和谐示范区和区域性科技研发中心、区域性先进制造业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区域性文化旅游中心。

科技创新引领区。坚持把创新作为最强发展动能,把创新作为提升区域竞争力的关键,把营造创新氛围作为最重要的发展环境,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工程,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载体建设,更好把科技创新和产业优化升级统筹起来,全力打造全市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引领区。

城乡融合先行区。引导中心城区产业、空间的科学布局和合理增长,增强中心城区引领全市发展的辐射带动力围绕安阳市“两轴三带四极”的中心城区空间格局,依据东拓、西优、南联、北提的要求,统筹城市功能和空间布局按照优化城区、培育小城镇、振兴乡村的基本思路,通过加大投入和政策引导,促进城乡各类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推进城乡产业、要素、人口、设施融合发展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以乡村振兴为抓手,以宝莲寺高端商务区建设为核心打造安阳市城乡融合先行区。

幸福和谐示范区。以安阳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以改善民生保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持续提升城市品质、持续优化生态环境、持续加大民生投入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深入推进健康文峰建设多渠道增加群众收入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全力打造安阳市幸福和谐示范区

区域性科技研发中心依托中棉所国家级生物育种技术创新中心、安阳大学科技园等重大科技平台建设,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产学研优势及创新平台辐射作用,吸引高科技资源和高素质人才入驻,建设区域性科技研发中心,打造安阳市科技创新引领区。

区域性先进制造业中心。依托安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聚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培育壮大新材料、新能源环保装备等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聚力打造区域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

区域性金融中心。充分发挥东区中华路沿线楼宇资源优势,依托CBD中央商务区、世贸中心总部经济港,大力发展银行、保险、基金、担保等金融产业,积极引进金融企业总部,吸引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设立区域性总部或分支机构,形成完善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努力推进我区金融业向集群化、高端化、专业化发展,着力打造区域性金融中心。

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充分利文峰区(高新区)作为安阳市中心城区的优势和现有服务业基础优势,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融合。依托安阳象道国际物流园及铁路专用线、万邦(安阳)农产品冷链物流园等项目,对接河南自贸区和中欧班列,着力构建通道+枢纽+网络交通物流体系,打造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

区域性文化旅游中心。依托区文化优势和旅游资源,构建文化旅游产业体系,加快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项目建设,加快文化资源创新利用,培育新型文化业态,以文字为主线,以数字经济为载体,积极发展文化产品交易、拍卖,建设文字之都、文旅新城、文创产品集散地打造区域性文化旅游中心

第四节 发展目标

一、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经过努力奋斗,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成安阳首善之区、新时代区域性中心强区,打造成为科技创新引领区、城乡融合先行区、幸福和谐示范区,区域性科技研发中心区域性先进制造业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区域性文化旅游中心。综合经济实力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迈上新的台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全省、全市平均水平;科技创新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基本建成创新型城区;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成文化强区、教育强区、人才强区、质量强区、健康强区,全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生态环境实现根本好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新格局基本形成;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平安强区建设达到更高水平;人民生活更加美好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二、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

锚定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综合考虑国内外发展趋势和我区发展条件,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十四五期间全区努力实现三高四提五突破,即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居民收入的增速均高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产业转型升级、营商环境优化、城乡融合发展、生态环境建设显著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创新驱动、现代化城区建设、改革开放和民生福祉五个方面实现重大突破。

经济实力跨上新台阶。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主要经济指标稳中有升,增速高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位居全市前列,财政收入总量居全省第一方阵固定资产投资保持两位数增长,其中工业投资占比5%以上。

结构调整取得新成效。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二产三产协调发展,制造业主导地位增强,服务业支撑地位更加凸显,传统特色优势产业改造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主导产业集群化发展水平显著提升,战略新兴产业加速成长,初步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集约高效的现代产业体系。

创新驱动实现新突破。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取得重大进展,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持续提升,一批创新研发平台落地建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引领全市,高新区综合实力进入新升级国家高新区第方阵。

城乡融合呈现新局面。城乡空间结构进一步优化,中心城区核心地位更加突出,宝莲寺高端商务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新型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城镇化拉动力度更大,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完善,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融合发展成为全市示范

生态文明取得新进步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基本建成,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突出环境问题基本消除,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得到明显改善,各项约束性指标力争全部达到或符合国家、省、市下达目标。

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居民收入和经济增长同步,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明显扩大,实现更加充分就业,城市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显著提高,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

治理能力实现新提升。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政府作用更好发挥,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

 

 

 

 

 

专栏21  文峰区(高新区)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指标

“十三五”基

“十四五”目标

属性

2020年基数

年均或累计增长(%)

2025年目标

年均或累计增长(%)

一、经济发展

1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

239

5.9

351

8左右

预期性

2

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

2.98

> 5.5

预期性

3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94.51

95

预期性

4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

148.2

6.6

213

7.5左右

预期性

二、创新驱动

5

研发经费投入增长(%)

21

预期性

6

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4.16

8

预期性

7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2.5 ]

预期性

三、民生福祉

8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37175

7.1

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预期性

9

城镇就业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人)

14790

>12350

预期性

城镇调查失业率(%)

<5.5

预期性

10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1左右

约束性

11

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

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2.45

3.7

预期性

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人)

2.84

>4.3

预期性

12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95

>95

预期性

13

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个)

2

5

预期性

14

人均预期寿命(岁)

 [ 1 ]

预期性

四、绿色生态

15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

2.92

完成市下达目标

约束性

16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完成市下达目标

约束性

17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50.1

完成市下达目标

约束性

18

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

完成市下达目标

约束性

19

森林覆盖率(%)

11.07

完成市下达目标

约束性

五、安全保障

20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吨)

25461

完成市下达目标

约束性

21

能源综合生产能力(万吨标准煤)

 0.7

约束性

  备注:1.[]内数据为规划期五年累计数。2.能源综合生产能力指煤炭、石油、天然气、非化石能源生产能力之和。

 

第三章 谋篇布局,明确发展重大战略任务

节 聚焦创新驱动发展,打造区域创新高地

坚持把创新摆在事关全局的战略位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创新创业主体,壮大创新研发平台,培养引进科技创新人才,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打造创新发展的新高地,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一、加快推进创新主体培育

(一)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工程

继续实施《关于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管理办法》政策,加强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梯次培育,开展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评价工作,通过提供孵化服务、研发费用后补助等措施支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发展壮大,推动科技型中小微企业队伍不断发展壮大。重点在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遴选一批创新能力强、成长速度快、发展潜力大的科技小巨人培育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帮助其成长为年营业收入超亿元的科技小巨人企业。积极开展政策宣传与辅导,提供便捷高效的绿色通道,加快推进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科创板挂牌进程。到2025年,国家级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入库数达到200家以上,新申请专利2200件以上,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突破750件,万人拥有有效发明专利授权数60项以上。

(二)继续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工程

开展高企政策进企业活动,加大高企政策宣讲和培训力度,实现高新技术企业政策培训全覆盖。对接国家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备案数据库,按照一定条件建设高新技术后备企业库,对入库企业在知识产权申请、研发费用归集等方面实施一对一专人辅导。统筹现有科技经费,对入库企业按照上年度经税务部门备案可税前加计扣除研发费用的一定比例给予资金补贴,支持其尽快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建立挂钩帮扶机制,对每家企业明确时间表和责任人,开展具有针对性的跟踪辅导和服务。把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情况作为对创业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北清研究院、海纳生物、筑梦之星等平台一项重要的考核内容。到2025年,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50以上。

(三)实施创新龙头企业培育工程

围绕我区新材料、新能源环保装备等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选择一批对产业发展具有龙头带动作用、创新发展能力强的创新型骨干企业,整合创新资源、协同社会创新力量,支持其在重大关键技术研发、产业创新联盟构建、高层次创新平台建设、人才技术集聚等方面率先实现突破,着力培育形成若干个主业突出、行业引领能力强、具有国际先进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的创新龙头企业,引领带动我区企业创新转型发展,为建设创新型区提供有力支撑。重点开展对艾尔旺、宏源精工、方快锅炉等创新龙头后备企业点对点、面对面服务行动,着力通过龙头企业提升发展、引领带动,推动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做优做大做强。力促宏源精工车轮股份有限公司主板上市,加快艾尔旺、凯地电磁、锻压机械、鑫盛机床等后备企业上市步伐。做优做强一批创新引领型企业。到2025年,培育创新龙头企业5家以上,雏鹰企业6家以上,瞪羚企业7家以上,独角兽企业实现零突破。

(四)完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

强化对企业创业政策扶持,落实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落实科技企业孵化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等税收优惠政策。对符合条件的众创空间等新型孵化机构适用科技企业孵化器税收优惠政策。加大资金支持力度,积极争取国家、省、市创新专项资金支持,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创新金融服务科技的方式和途径,建立适合于本地区发展的科技投融资体系,推进优势科技企业上市,引导各类创业投资基金健康发展。

促进科学普及,不断提升公民科学素质。全面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深入实施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行动、农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产业工人科学素质提升行动、老年人科学素质提升行动以及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提升行动,加大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科普场馆建设,创新科普方式,不断提高科普信息化水平,促进科普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二、加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打造一批科技创新平台

围绕优势特色领域,集中创新资源,面向行业和产业发展需求,努力争取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等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载体及其分支

二、加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打造一批科技创新平台

围绕优势特色领域,集中创新资源,面向行业和产业发展需求,努力争取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等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载体及其分支机构在我区布局,三年内争取实现国家级创新平台建设有新的突破。鼓励企业积极申报省级重点(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重点支持海洋能研究院建设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引进聚集全市现有较强经济支撑力、科技创新力的大型企业安钢、安烟、安化等,在我区建立科研中心或实验室,或联合科研工作室,充分发挥创新引领,实现科研辐射带动作用。瞄准康复医疗、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技术等战略新兴产业,争取到2025年,建成国家级研发机构1家,国家级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1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1个;省级重大新型研发机构1家;新建国家级检验检测和康复医疗科技企业孵化器各1家;市级以上科研平台全覆盖。

)建设一批创新创业孵化平台

鼓励各类主体建设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双创基地等各类创新创业孵化平台,不断增强其服务科技型小微企业、创业团队的能力与水平,加快形成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孵化服务链条。鼓励骨干龙头企业、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北清、海纳等)建设专业化众创空间,重点支持亚临界申报省级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整合产业链资源,为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提供研究开发、检验检测、公共平台等服务,助力产业链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发展。大力支持安阳大学科技园建设,为高校产学研结合、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孵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支撑。加强对现有平台的管理,出台对和管委会合作的北清研究院、海纳生物、华中数控安阳分中心、摩天之星等平台在科技型企业引进培育、高企申报、引才用才、知识产权等方面的考核管理办法。积极承办河南省创新创业大赛等双创活动,营造创新创业的良好社会氛围。力争2025年新增国家级孵化平台2家以上,省级孵化平台5家以上。

)建设一批行业新型研发机构

支持建设一批行业新型研发机构。研究制定科技服务机构管理办法,引导科技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合理、合规、合法的专业化优质服务。支持创新龙头企业牵头,联合高校、科研机构和社会团体,以产学研合作形式设立产业技术研究院,或将内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独立运营,面向产业开展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服务,重点支持复星合力建设集智能装备研发中心、产品研发中心、国家级实验中心为一体的国家级技术研究院。鼓励引导中棉所、北清研究院、华中数控安阳分中心、企业创新研发中心、亚临界等新型研发机构开展技术转移活动。同时持续复工复产后期企业服务工作,加强运行监测,跟踪企业动态,做好政策宣传,搭建对接平台,推动企业产销、银企、用工、产学研等对接活动,帮助企业开拓市场、破融资瓶颈、解用工难题、提高创新能力。科学谋划,抓好技术改造、智能化改造、绿色改造三大改造工作,推动企业转型升级。积极做好项目申报工作,争取政策资金支持,支持企业积极申报重点项目、示范试点项目,争取项目扶持资金,全力推动全区工业经济稳步回升。

三、大力推进人才强区战略

(一)实施人才强区工程

大力推进人才兴区工程,制定和实施名校英才引进计划,吸引一大批高层次人才和知名高校毕业生来我区创新创业。重点支持引进高层次产业创新创业团队和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创新英才。深入实施全区人力资源提升行动计划,建设全区专业技术人才(专家)库,打造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园。大力推进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建立健全公共就业服务“制度群”和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管理服务台账,完善“互联网+监管”信息化建设,积极优化人力资源市场环境。落实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加大科研项目激励收入,鼓励获取更多科技成果转化收入,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专业技术岗位上的科研人员离岗创业、兼职兼薪获得合法收入,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积极性、创造性。

(二)汇聚高层次人才

持续推进洹泉涌流人才聚集计划,聚焦高精尖缺,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探索构建市场化、社会化人才管理服务体系,强调文化引才、环境招才、平台聚才、服务留才,发挥北清研究院、海纳生物、华中数控安阳分中心、筑梦之星等创新平台以及区内五校一所、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等机构作用,实现人才资源共享,推动产学研深度合作。深入实施领军人才培养、优秀企业家培育和专业技术人才创新能力提升三大人才工程。积极组织国有企业、民营骨干企业的经营管理人才参加高端培训,重点培养一批具有现代管理理念、战略开拓能力、经营管理水平和熟练掌握市场规则的优秀企业家。积极引导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开展科技攻关、承担重大课题等活动,培育一批在全国、全省有影响的行业、学科带头人。加大职业教育培训力度,鼓励和支持企业与安阳师范学院、安阳工学院、安阳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开展校企合作。创新柔性引进、离岸孵化、机构引才等人才引进方式,突破人才的地域、户籍、身份、档案、人事关系和工作方式等限制,柔性引进人才,丰富人才引进载体。

(三)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建立完善人才评价、考核机制,着力提高人才评价、考核的科学水平。强化激励机制,建立以政府奖励为导向、单位奖励为主体、社会奖励为补充的多层次人才奖励体系,设立优秀人才贡献奖,开展优秀人才评选活动,对文峰区(高新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命名表彰。完善人才创业就业、住房安居、子女入学、配偶就业、医疗保障等配套政策。畅通职称评审绿色通道,探索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职称直接认定办法。

 

 

专栏31十四五创新发展能力提升工程

积极创建国家级检验检测认证示范区。以创促建,以建促聚,不断集聚检验检测资源。积极推进清华大学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三电检测装备研发基地、国家农药检定检测中心、河南省电主轴检测中心、加拿大ABM试剂检测、中科院理化所抗菌检测中心、阿里无人驾驶数据分析监测中心项目落地等。

积极与高校对接引进创新资源。加强与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的深度合作,重点打造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转化基地项目,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性合作。加强与安阳工学院合作,推进安阳大学科技园项目顺利进行。建设技术研发中心、创业就业中心、技能培训中心、工程训练中心、科技配套服务中心、创业孵化园、中试产业园五中心两园区。通过引进高校资源,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与市科技局等单位合作打造创新平台。重点建设安阳康复医疗产业技术研究院,助力康复医疗产业政策及发展规划研究、产业应用技术研发、科技创新平台搭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集聚和培养创新人才、开展产学研合作与交流等。与市科技局合作打造安阳科学院,全面对接中科院资源,为安阳注入发展活力。

加强对外开发交流拓宽创新渠道。积极与中科院创新孵化投资有限公司、深圳摩天之星合作探索异地孵化事宜,在北京、上海设置离岸孵化器,破解本地区人才、资本等资源限制,拓宽创新渠道。

持续推进四个一批工程。做优做强一批创新引领型企业。培育创新龙头企业5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50家以上,力争达到全市新增量的70%。国家级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入库数达到200家以上,新申请专利2200件以上。培育壮大一批创新引领型平台。新培育建设省级以上研发平台5家以上,市级研发平台全覆盖,实现科技型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培育810家孵化平台,力争2025年新增国家级孵化平台2家以上、省级孵化平台5家以上。加快发展一批创新引领型机构。筹建服务业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新建市级以上技术转移示范机构5家,申报省、市级新型研发机构10家,支持复星合力申报省重大新型研发机构。吸引汇聚一批高层次人才团队。瞄准前沿技术和高端人才团队,重点建设生产力促进中心、双休双创基地6家,引智示范基地8家,为高端人才搭建良好的创新创业平台。

 

 聚焦高质量发展,筑牢经济发展根基

坚持把高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以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为重点,树立“项目为王”导向,以“四比四看”“三个一批”活动为抓手,做优做强实体经济,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数字化发展,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构建数字经济牵引有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新格局。

一、持续推进双百千工程

加快培育新材料产业、新能源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等主导产业,调高技术水平、调强制造能力、调长产业链条,着力打造主导产业+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的现代产业体系。力争2025年底,新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增加值占全区GDP比重33%以上。

(一)打造千亿级新材料产业集群

发挥安阳新材料产业基础优势,重点发展精品钢等高性能金属材料。紧盯高牌号无取向硅钢、高磁感取向硅钢以及高端家电面板材料钢等项目,完善现代化产业链,拓展新材料产业领域。支持复星合力冷轧高延性带肋钢筋产业园及总部项目建设,并积极支持复星合力积极对外扩张布点;依托安钢推进河南安银先导公司高磁感取向硅钢项目产业化、规模化;依托安钢冷轧推进高牌号无取向硅钢项目建设,延长产业链条,支持安阳莱美森电机设备项目发展,建设机电设备产业园。积极筹备建设新材料研究院,成立新材料商会,助力新材料产业发展。力争2025年新材料产业集群销售收入超1000亿。

(二)打造亿级新能源和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在新能源环保装备制造产业方面,重点以金风科技、中车、斯普机械等企业为龙头,加快推进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项目引进。重点完善风电全产业链,引进风电零配件、远程监控中心等配套项目,加快新能源企业总部基地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海洋能源装备产业化进程,重点加快缘驱动型潮流能发电机、高功率密度推进电机、铸铜转子高效节能电机三种产品产业化进程,带动装备制造、机械加工、电气设备等各个产业链条的发展。力争2025新能源及装备制造集群销售收入超1000亿。

(三)增加提升税收超百万、超千万商务楼宇

在巩固万达写字楼、世贸大厦、电商大厦等已实现税收超百万、千万的楼宇基础上,积极推动百万级税收楼宇向千万级迈进、千万级税收楼宇向亿元级迈进,同时再增加壮大一批新的超百万超千万税收楼宇。依托万达、鹏睿大厦、嘉宝美寓、世贸中心等规模楼宇,吸引一批企业总部、结算中心,培育税收超百万、超千万的商务写字楼。规划建设355A级写字楼以政策为杠杆,吸引优质企业入驻,打造安阳市高端商务办公中心。重点推进中深发展集团的三座5A级写字楼等项目引进高端服务业项目推进康圣达医学检验所项目二期建设运营。

 

专栏32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重点项目

复星合力400万吨高延性冷轧带肋钢筋项目及新材料产业标准厂房项目。总建筑面积10.5万平方米,建设5栋新材料产业标准厂房和1栋办公楼,安装40条生产线,年产400万吨高延性冷轧带肋钢筋。总投资18.4亿元。

安钢冷轧公司新建电磁新材料工程项目分四期建设新建年产50万吨中高牌号无取向硅钢及5万吨HIB钢项目总投资21.03亿元

安阳莱美森机电设备产业园项目。分两期建设,一期租用厂房进行研发、生产;二期将根据高新区十四五产业规划,在新园区征用土地进行建设,引进一批高科技电机及零部件企业,成立研发机构、产业基金。总投资5.2亿元

二、加快推进服务业扩容提质

把推动服务业发展作为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的重点,依托商务中心区、特色商业区、宝莲寺高端商务区三大服务业载体,促进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促进服务业总量扩张、结构优化、水平提升。

优化提升生活性服务业

围绕国内大循环,扭住高端消费牛鼻子,坚持创新供给和高端消费引领,以先进技术和领先标准提升发展水平,丰富服务供给,释放高端消费潜力,进新旧消费动能转化,促进产业升级和消费结构升级,形成高端供给高端消费之间的良性循环和畅通

优化升级传统商贸业优化整合商业体系,对城区传统市场实施有序外迁,腾笼换鸟推动传统商贸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提升。依托安阳大型商业体,推进现有特色街区提档升级,鼓励商业实体加快新理念、新技术、新设计改造提升,向场景化、体验式、互动性、综合型消费场所转型,建设一批智慧商圈、智慧街区,打造安阳乃至豫北地区具有跨区域影响力和辐射力的核心商圈。优化特色商业布局,按照多样性、舒适性思路,遵循休闲、网络、景观、生态商业理念,打造集购物、餐饮、休闲、娱乐、办公、住宿等为一体的都市商业示范区。整合餐饮、购物、文化娱乐三个最具消费潜力的消费业态,打造集聚效应明显,示范效应显著的夜间消费集聚区。

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围绕国内大循环,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持续增加中高端产品和高品质服务供给。加快推进传统商贸与互联网融合,以数字经济为载体,以文字为主线,通过科技+互联网+文化,发展文旅新业态,积极发展文化产品交易、拍卖,打造直播基地、豫北文化产品交易基地、文化艺术品拍卖基地。大力培育直播经济业态,将传统商贸与直播相结合,通过发展直播电商进行有效宣传推广,推动区电商经济高质量发展。支持易商谷青年科技创业广场建设,打造集线上供应链、智慧物管、智慧仓储、创新创业、科技孵化、视频直播、智慧园区等业态为一体的新型综合服务平台。大力发展数字生活、数字娱乐、数字体育、数字文博等新兴业态,推广移动阅读、移动支付等应用。大力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众创、众包、众扶和众筹,打造共享经济平台。支持和引导各类市场主体探索完善住宿、餐饮、交通、教育、物流、医疗、养老等行业的共享模式

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围绕科技创新、金融服务,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创新发展,打造与制造业体系相适应、特色鲜明的生产性服务业体系为国内国际双循环打好产业转型发展基础

重点发展科技服务业。以工业设计、研发设计、技术转移、检验检测、创业孵化等服务为重点,创新科技服务模式,延展科技创新服务链,为我区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围绕新材料、新能源环保装备、电子信息、生物技术等产业,建立健全公共技术服务和技术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技术转移、科技咨询、专利代理等中介机构,构建服务网络,提高服务水平。加强技术服务创新,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建设实验室、研发中心、技术联盟等创新组织,建立一批产学研联合研发机构和产业服务机构。支持社会化科技中介机构服务体系建设,鼓励支持建设生产力促进中心、创业服务中心(孵化器)等科技中介服务平台,面向社会开展创业孵化、信息咨询、融资担保、成果转化等专业化服务。完善科技培训和信息化服务体系,提升科技公共服务能力。

优化提升金融服务业。推进区金融业向集群化、高端化、专业化发展,着力打造区域性金融中心。完善金融服务体系,丰富金融业态,引进更多金融机构特别是国内12家股份制银行到我设立分支机构或开展业务。加快推进普惠金融,通过大数据推进信用全覆盖,建立普惠金融一网通数字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完善融资担保体系、企业信用体系、普惠企业授信体系、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尽快建立信用联合惩戒机制,努力构建良好金融生态。加大重点企业上市培育力度,鼓励支持重点上市后备企业在新三板、中原股权交易中心挂牌,推动符合条件的企业加快上市融资步伐,建立企业上市融资梯次发展格局。强化金融服务,落实政银企对接长效机制,发展以抵押融资、担保及资产评估为主的第三方服务,引导信贷资金投放到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民营和小微企业、新产业和新模式等领域。

高水平发展现代物流业。紧抓安阳市国家陆港型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建设机遇,我区区位交通优势和资源优势,结合安阳市物流枢纽布局规划,加快推进安阳象道国际物流园、万邦(安阳)农产品冷链物流园建设,积极对接中欧班列,建设沟通境内外、连接东中西的运输通道。重点发展冷链物流、电商物流、大宗商品等特色物流。加快发展农产品、食品、医药、装备制造等专业物流。积极发展快递物流,大力招引国内知名快递物流企业落户我区,打造区域性集疏分拨中心。大力发展互联网+智慧物流,推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与物流产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跨境电商,重点支持豫北跨境电商产业园建设,积极申报保税物流中心。                

做大做强商务服务业。围绕打造百万、千万、亿元税收楼宇,大力发展楼宇经济、总部经济,做大做强商务服务业。重点实施特色楼宇培育计划,明确特色主题楼宇主导产业,围绕主导产业开展定向招商、产业链招商和业态调整,吸引上下游产业项目入驻,形成集聚效应。加强特色楼宇品牌形象建设,从认定的特色主题楼宇中筛选一批产业集聚强、产出效益好、发展举措有效的楼宇,总结典型经验做法,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树立楼宇发展品牌,营造楼宇经济特色化、集聚化、高端化发展的浓厚氛围。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持续加大招引和培育力度,坚持一手抓增量,一手优存量,拓宽多元招引渠道,积极引进总部企业落户,大力培育本土总部企业,不断提升我区总部经济的规模和效益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营造适宜总部企业成长的良好生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制定扶持总部经济发展的配套政策,降低认定门槛,加大落户经营激励,加大能级提升激励,加大产业链整合激励强化要素保障,着力优化土地、人才、资金等要素供给,努力满足总部企业发展的全要素需求优化提升服务水平,建立便捷沟通机制,简化政策兑现程序,打造专业服务队伍,以高效便利、高端专业的服务,为总部企业从谈判落地到深耕发展全生命周期保驾护航。积极发展设计、咨询、法律、会计、广告等商务服务业,培育发展咨询论证、形象设计、战略策划、资产评估、投资顾问、公证等商务服务业态。

着力推进服务业载体建设

按照集聚发展功能互补的总体思路,加快推进商务中心区、特色商业区、宝莲寺高端商务区三大服务业载体能级提升,引导各区域错位、联动、协调、有序发展。安阳市商务中心区突出生产性服务功能,围绕安阳万达广场、义乌国际商贸城、嘉宝广场、居然之家、安阳国际会展中心等项目,重点发展金融服务、文化创意、现代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和高端生活性服务业。特色商业区突出生活性服务功能,重点推进传统商贸向高品质生活性服务业转型,结合已建成的文峰汇十二府、丹尼斯百货以及在建的彰德府·威尼斯印象项目,推动传统零售业的优化升级;结合北大街改造,增加传统老字号、主题购物体验店等,促进业态升级,改变产业能级偏低、布局偏乱、业态偏杂现状。宝莲寺高端商务区突出高端服务功能,着力发展具有强力集聚效应和引领作用的现代服务业。以国旅安阳城、安阳历史文化科技园、中部易商谷等大型现代服务业项目为重点,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商贸物流、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同时依托本地资源优势,积极发展教育培训、健康养老产业,打造安阳市文化旅游中心、高端商务中心、教育培训中心,建设成为辐射安阳和晋冀鲁豫交界区域周边的现代服务业高地。重点推进安阳历史科技园项目建成运营,加快推进水生态建设项目、健康医养产业园项目(灯塔医院搬迁)、易佳养老城项目、政府投资养老院项目、万邦物流项目、乡村振兴项目、新建污水处理厂项目、国旅奥特莱斯D区项目易商谷青年科技创业广场项目等。

专栏33十四五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

科创大厦项目占地面积100亩,总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总投资1.5亿元。

安阳义乌国际商贸城二期项目占地184.5亩,商业、办公建筑面积5万㎡,居住建筑面积31.63万㎡。总投资2.6亿元。

安阳市中央商务区项目总建筑面积约40.5万平方米,其中办公楼约28万平方米、配套商业约4.5万平方米。首期三幢写字楼约8万平方米。总投资25亿元。

万邦(安阳)农产品冷链物流园一期项目总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包括农产品交易区15万平方米;冷冻库区、冷藏库区、恒温机常温仓储区2万平方米;加工配送区1万平方米;办公及配套服务中心8万平方米。总投资10亿元。

国旅安阳城一期奥特莱斯D项目建筑面积4.7万平方米,主要建设奥特莱斯办公、公寓等配套设施。总投资2亿元。

易商谷期青年科技创业广场项目占地面积约30亩,建筑面积约7万平米。总投资约2亿元。

安阳居然之家项目总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建设地下二层,地上六层现代化家居专业商场。总投资8亿元。

安阳吾悦广场项目。总建筑面积约21万平方米,包括商业综合体,风情商业街,办公楼及公寓等旅游配套综合项目。总投资30亿元。

安阳中深中心项目。总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建设包括国际品牌五星级酒店、5A级写字楼、公寓、高档商业街区。总投资30亿元。

 

三、积极发展战略新兴产业

(一)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

紧抓住电子信息产业难得的发展机遇,在产业规模扩张与创新能力增强方面,要把做大产业规模作为未来发展的中心任务,推进电子信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建成中部地区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地。一是要继续发展壮大太阳能电池等现有优势产业,延伸上、下游产业链,加大研发力度,做强产业;二是要积极扶持和培育已经有一定的基础的蓄电池、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鼓励企业拓展融资渠道、加大市场开发力度,引导产业积聚,壮大产业规模;三是要积极引进适宜本地发展的半导体照明、应用电子等产业,因地制宜、发挥比较优势,重点引进和发展具有对产业基础依赖度较低或者对能源、资源、劳动力有一定依存度等特点的产业。

(二)积极发展生物技术产业

加强与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的深度合作,重点打造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转化基地项目。鼓励支持上市公司中棉种业子公司河南欣垦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河南方圆科技等4家已落户基地生物科技企业做大做强。加快推进已达成初步进驻意向农产品基因安全团队项目落地持续跟进智慧农业、矮化基因等产业化项目合作事宜。与市科技局等单位合作重点建设安阳康复医疗产业技术研究院,开展产学研合作加强康复医疗技术研究推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助力康复医疗产业发展。

(三)加快发展数字经济

持续推进数字经济产业园建设。以5G核心产业链建设和融合应用带动为主攻方向,重点打造涵盖区域总部、研发应用、智能制造、软件开发、平台运营、数据运维等功能板块,规划5G产业学院、大数据运维中心、智能制造中心、智慧体验中心、华北智慧农业运营中心、短视频直播带货示范中心、青年双创中心等1学院+N中心的功能布局,高标准建设安阳5G智慧产业园。积极引进中星科技、万达信息、科大讯飞、京东等数字经济龙头企业区域总部,形成云计算、大数据、高端软件、智能制造等产业集聚发展态势,探索实施一批5G+、区块链应用示范工程,打造一批国际领先的智慧场景应用。支持数字经济相关应用企业和服务机构入园,打造领先的数字经济产业集群。推进智慧园区建设。通过5G应用数字化赋能高新区生产力促进中心、创业服务中心、火炬研发园、中部易商谷、豫北跨境电商产业园、新材料产业园等园区智慧升级;赋能大学科技园、科技综合体、象道物流园、万邦物流产业园等园区智能化建设和发展;进而赋能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和智能化。

专栏34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工程

加快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积极配合安阳市在推进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规模部署、窄带物联网(NBIoT)发展和5G网络建设等方面工作。坚持5G+行业应用引领,优先在城市建设、智慧文旅、智慧交通、智慧教育、智慧农业、智能制造、现代服务业、互联网融媒体应用等领域选树5G试点示范应用场景和示范项目,重点推进5G+云游彰德古城项目建设。

积极推进数字产业化发展。大数据及云计算产业。配合全市发展一批行业大数据应用解决方案提供商和云应用服务商。积极推进易华录太行数据湖产业园等项目。电子信息产业。加强与国内知名企业战略合作,打造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高端载体。支持软件信息技术企业发展,培育壮大软件开发、数字化教学产业,形成具备特色的软件信息、数字化教学产业链。积极推进中兴教育新一代信息技术(安阳)公共实训基地等项目,加快引进国产5G终端、VR/AR(虚拟现实/增强现实)设备、可穿戴设备等领域的龙头企业或重点项目落户我区。区块链产业。探索区块链技术在数字农业、智能制造、智能物流、电子商务、精准扶贫等领域的示范应用。研究将区块链引入政府管理决策、政务服务等社会治理环节可能性,实现政务数据跨部门、跨区域共同利用,推动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用数字说话、用数字决策的水平提升。数字创意产业。推动数字文化创意和创新设计在各领域应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推动数字创意在工业、农业、商贸流通、科技教育、文化旅游、卫生健康、展会等领域的应用。

加快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快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结合省、市标准建设具有行业先进水平的智能工厂、智能车间,抓好智能化改造重点项目建设,打造智能制造示范企业。力争完成方快锅炉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华强包装省级智能车间、复星合力技改项目、凯地电磁铁机器换人等项目的申报。打造跨行业、跨领域的综合性平台和细分行业平台,构建覆盖制造业重点行业的平台体系。推进文旅产业数字化升级。充分发挥我区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实现线上旅游体验与5GVR、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融合发展。以5G+云游彰德古城为应用模板,利用无人机和360度高清摄像,借助5G+VR全景体验技术,以沉浸式体验方式寻找九府十八巷七十二胡同的遗迹,了解彰德府城文化,感受文峰塔、高阁寺、仓巷街、仁义巷、姚家胡同的岁月痕迹。最终将我区建成智慧旅游国家级示范基地和全国旅游行业数字化应用标杆。发展数字生活新服务。围绕居民日常消费全生态链,运用大数据、移动支付等数字化手段,加快发展网上菜场”“网上餐厅”“网上超市”“网上家政”“网上商场等新模式新业态,实现线上+线下”“到店+到家双向融合,培育一批新零售企业。推进物流行业数字化转型。鼓励建设5G智能物流园区,推广应用标准化物流运输载具,新建、改造提升一批物流公共服务信息平台,争创国家智能化仓储物流示范基地,持续推进电商与物流快递协同发展工作。加快推进象道物流、万邦物流等项目建设,积极推进与京东物流公司洽谈对接。健全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体系。按照省统一安排,加快建成统一权威、互联互通的省、市、县三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整合医疗服务、公共卫生服务和健康管理服务。配合全市建设全市统一的远程医疗服务信息系统,积极开展远程会诊、远程病理诊断、远程影像诊断、远程心电诊断等业务,推动构建有序的分级诊疗格局。依托省互联网医院监管平台,支持引导实体医疗机构合理合规开展线上互联网诊疗服务。推进数字乡村建设。优化提升市级平台+县级运营中心+乡村级电商服务网点的三级运营网络和运营能力。强化电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完善乡村电商站点服务功能,推进智慧乡村服务应用,打造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升级版加快农业智慧化应用。以华北智慧农业运营中心项目为突破口,积极与京东物流、农特集团和万象文投公司等展开合作,借助短视频、直播等手段,利用京东京品源等平台,推进5G智慧农业产业园建设,构建精细化的智慧农业管理服务体系,力求在农产品交易规模、创业孵化、网红直播、供应链枢纽、农产品爆品深加工方面取得进展。

 

四、大力推进高新区高质量发展

以培育发展具有区域竞争力的企业和产业为重点,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重点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培育发展新动能,提升产业发展现代化水平,将高新区建设成为晋冀鲁豫四省交界区域性的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一)优化发展空间布局

充分对接正在编制的国土空间规划,积极谋划、探索实施一区多园的发展模式拓展发展空间,充分发挥国家级高新区、产业集聚区的政策优势、平台优势、创新优势、机制优势、人才优势,把高新区建成市域内高质量发展的引领示范区充分对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及其详细规划,协同优化工业、科教、物流等产业布局,统筹谋划洪河生态保护、沿河景观及一带两园空间布局。一带,即科教产业带,重点围绕数字经济、总部经济、科技孵化及现代服务业推动经济结构转型;依托三本两专一所”“两中心”“六平台等科教资源,积极与中科院、北大、清华等顶尖院校开展合作,培育浓厚的创新生态。工业园主要是依托产业集聚区打造高精尖工业园区,重点围绕精品钢、新材料及装备制造业,继续优化产业链,推动产业向科技绿色及价值链高端转变。物流园即沿老107国道布局现代物流产业园,重点围绕铁路运输、冷链物流和电商平台等产业配套,着力打造辐射豫北周边的重要物流中心。

(二)推进新旧动能转换

持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一是集聚高端创新资源。通过支持设立分支机构、联合共建等方式,积极引入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创新资源。积极引导骨干企业,联合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建设市场化运行的高水平实验设施、创新基地。积极培育新型研发机构等产业技术创新组织。二是加强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注重加大基础和应用研究投入,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联合攻关和产业化应用,推动技术创新、标准化、知识产权和产业化深度融合。积极承担国家和地方科技计划项目,推动重大创新成果在园区落地转化并实现产品化、产业化。积极建设科技成果中试工程化服务平台,并探索风险分担机制。加强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和技术成果交易平台建设,培育科技咨询师、技术经纪人等专业人才。三是吸引一流创新人才。积极面向全国招才引智,支持骨干企业与高等院校共建共管产业学院,培养高端人才。发挥辖区五校一所”“两中心”“六平台等科教资源,依托高新精英网洹泉涌流引才计划,努力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团队。

加快促进产业向中高端发展。一是做大做强主导产业。立足区域资源和基础条件,发挥比较优势,聚焦新能源环保装备、新材料等主导产业,加强区域内创新资源配置和产业发展统筹,优先布局相关重大产业项目,推动形成集聚效应和品牌优势。发挥主导产业战略引领作用,带动关联产业协同发展,形成特色鲜明的产业生态。支持以领军企业为龙头,以产业链关键产品、创新链关键技术为核心,推动建立专利导航产业发展工作机制,集成大中小企业、研发和服务机构等,加强资源高效配置,培育千亿级产业集群。二是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加强战略前沿领域部署,培育实施一批引领型重大项目和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构建多元化应用场景,发展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推动数字经济、平台经济、智能经济和分享经济持续壮大发展,引领新旧动能转换。引导企业广泛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促进产业向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发展。探索实行包容审慎的新兴产业市场准入和行业监管模式。

(三)推进开发区突破发展

深化开发区改革抢抓国务院《促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207号)这一重大机遇,深入贯彻落实河南省《关于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意见》(豫办〔201921号)文件精神。深化开发区三化三制改革,全面推行管委会+公司管理模式,精简整合和科学设置内设机构,逐步剥离社会管理职能,实行扁平化”“大部门制管理,推进开发区把主要精力放在经济管理、投资服务和招商引资上,推动开发区高质量发展。

推进开发区提质增效大力提高亩均产出效益,分行业分类别设置以亩均产出为导向的高新指数。算好亩均成本账,围绕生产经营投入、固定资产投入、科技研发投入、生态环保投入等指标,核算亩均投入成本;算好亩均经济账,围绕税收、增加值、营业收入等指标,核算亩均产出效益;算好亩均科技账,围绕专利数量、引进人才数量、研发平台数量等指标,核算亩均创新水平;算好亩均生态账,围绕水、电、气等能耗增加值以及单位排放增加值等指标,核算亩均资源利用率。真正通过实施以亩均产出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全方位推行降本、增效和差异化、精准化发展战略,推动开发区发展由粗放式向高质量转变。推动开发区绿色集约发展,聚焦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实施节能减排降碳行动,建设安全、绿色园区。

(四)加快推进改革开放

加快推进体制机制改革。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对高新区出台权限下放文件以及《安阳高新区暂行规定》,在高新区范围实行2号公章制度,使高新区全面承接和行使上级赋予的经济管理权限。同时,积极对接与省级有关部门的直通车制度,开辟绿色通道。规范公司运营管理,进一步完善高新区发展公司人员管理、资产管理等各项规章制度,使发展公司真正合法合规、市场化运作,真正成为推进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强化人员队伍力量,按照老人老办法,对现有人员进入公司,开展公开选聘、竞争上岗;按照新人新办法,对公司紧缺的高层次人才,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实行合同制管理,全面加强开发公司团队力量。

扩大对外开放。坚持扩大出口和对外投资相结合,鼓励我区企业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断培育参与国际国内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积极融入全省、全市开放体系,用好高新区这个载体,打造对外开放的高地。

加大开放招商力度。紧紧围绕新材料、新能源环保装备等主导产业发展,瞄准重点区域和重点企业,组织专业团队,制定合作方案,加强与目标区域和企业的对接,不断完善客商资源库,通过采取驻地招商、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委托招商、专业对口招商等行之有效的方式,提高招商引资成功率。

优化完善营商环境。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聚力打造贸易投资最便利、行政效率最高、服务管理最规范的一流营商环境。积极迎接省营商环境评价,落实省开展的营商环境评价试点工作。通过开展“万人助万企”“一联三帮”“两个健康示范区创建等活动,建立经常性规范化的政企沟通机制提升企业满意度。建立健全营商环境投诉举报机制,结合政务服务平台和互联网+监管平台,及时受理处理企业反映的问题,依法打击侵害民营企业权益的各类违法行为加强信用体制建设,开展重点领域政务失信专项治理。

节 聚焦城乡品质提升,建设美丽生态城区

秉持全域城镇化发展思路,统筹城乡一体发展,优化全域空间布局,提升全域发展品质,塑造魅力城区形象,提升综合管理效能,强化基础设施支撑,打造发展新动能,全面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以新基建为抓手,以数字经济为主线,培育和发展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主的四新经济,全力打造数字之城、生态之城、文化之城、人才之城。

一、提升中心城区规模能级

(一)优化国土空间保护和开发利用格局

按照有利于生产、方便生活、适度集中的要求,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匹配、与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相协调,科学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空间。落实国家安全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优化城镇化格局、农业生产格局生态保护格局统筹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强化底线约束为可持续发展预留空间。配合安阳市修编国土空间规划形成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基础以统一用途管制为手段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形成覆盖全域的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

提升中心城区功能品质

优化四区功能布局按照整体布局、区域融合、功能完善的思路,围绕中部老城区、东部CBD、南部高端商务区洪河科技创新区大板块,重点强基础、提品位,打造区域发展核心引擎,以文明城市创建为抓手,以百城提质为依托,加快城市发展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质转变。中部老城区。重点提升改造城区品质,以弘扬和传承古城文化为主线,修复古城生态,全面完成仓巷街历史文化街区二期保护修缮,启动南半城护城河一期征收工作,切实抓好历史街区古建保护登记推进古城业态布局和商业运营加快推进两个安置片区建设工作,整合优质文化旅游资源,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打造文化之城东部CBD以东部CBD商业区为依托,以培育现代服务业发展新引擎为目标,对接深圳宝能集团、建业集团等大型企业,进一步跟踪中深发展商务中心、建业十八城、CBD等重点项目,推进居然之家等项目加快施工,充分发挥核心城区辐射带动功能,尽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完善配套设施,打通周边朝阳路(文明大道文昌大道)、永明路(德隆街文昌大道)、岳飞街(光明路中华路)、明福街(中华路平原路)。实施绿化提升工程,完成万金渠沿线绿化和生态水系建设。南部高端商务区。重点突出产业兴旺和生态宜居,围绕高端消费,重点发展医康养结合、高端居住、现代物流,以打造区域性生活、休闲、旅游、康养中心打造区域性国际跨境电商物流基地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打造区域性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战略节点。以宝莲寺高端商务区为牵引,优化要素资源配置,高效集约节约利用土地,提高产业集聚度、经济密集度和投入产出率。积极拓展城市发展空间,积极争取增加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和乡村建设用地,扎实推进项目落地实施。进一步完善高端商务区基础设施。建成易商谷智慧云仓期青年科技创业广场等项目,推进科创大厦、安阳工学院二期等工程项目。洪河科技创新区。依托三本两专一所科教资源和安阳大学科技园平台,发挥高校、科研院所集聚的优势,重点发展科创服务,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吸引和集聚高端人才,打造人才之城

提升三线功能定位坚持以产兴城,以城带产,产城融合思路,依托文峰大道、中华路、洪河水系,打造三条业带。文峰大道产业带重点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中华路产业带重点发展金融、高端商贸等产业,洪河产业带重点发展科技、教育等产业。通过三线串联,促进四区互动融合,突出业态特色化发展、实现产业差异化发展。

)增强中心城区承载能力

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市政道路改造升级,贯通城乡交通路网,打通一批断头路加快推进黄河南路(中华路永明路)、曙光路(黄河大道黄河南路)、长江北路(中华路永明路)、朝霞路(文昌大道海河大道)等道路建设。大力推进两场一所建设,补强城中村公厕建设短板,加强区域规划生活垃圾转运站新建、改造力度,完善停车场配套基础设施。抓好园林绿化工作,大力实施生态廊道建设,完善提升森林廊道网络。持续推进生态水系项目建设,实施洪河系统治理工程,做好宝莲湖前期工作,着力连通水系、扩大水面、净化水质。着力打造生态之城。

加快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推进宝莲寺高端商务区村庄改造和安置房建设。统筹实施好剩余359高新区23老旧小区改造和58(高新区4条)背街小巷综合整治,推动老旧小区功能完善、环境整洁、管理到位。加快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按照宝莲寺高端商务区建设和乡村振兴工作需要对宝莲寺镇郭村集、刘王坡、东风村3个村庄实施改造。加大城市困难群众住房保障工作,加快安置房建设进度,努力解决群众住房问题。加快推进中华路七个村(六府市庄、大市庄、郑家村晁家村、三府村、盖津店、任家庄)、华强片区大定龙村等安置房项目建设。

全面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深入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增强城市防洪能力,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气候适应性城市。严格细化城市管理,围绕交通秩序、市容市貌、环境卫生等重点领域,加大整治工作力度,着力解决背街小巷、城乡合部建设短板弱项、管理缺位粗放问题,继续抓好违法建筑拆除、架空管线整治、住改商整顿积极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着力做好餐厨垃圾整治等工作加快实施彰德路、文昌大道沿线城市提升工程,推进老旧市场的拆迁改造及商业业态建设加大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打造三社联动社区服务品牌,积极探索社工站建设,推动打造具有特色的基层服务网络。加大社区人才队伍建设,创新社区人才培训模式。注重培训实效,进一步规范社区干部管理,提高绩效奖励。开展规范化社区(一有七中心)创建活动,通过租赁、购买、置换、增建等形式,全面提升社区办公和服务用房。

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积极配合全市创建省级新型智慧城市示范市工作,全市协调开展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构建新型智慧城市架构体系、加快数字强区、新型智慧城市运营管理中心、政府系统网站集约化平台、安全运维中心等项目建设。推进智能小区试点建设支持建设一批智能小区,创新线上线下联动服务模式,开展社区网格化管理、健康养老、智慧生活圈、智能安防、智慧停车、智能快递柜等智慧应用。开展智慧城市智慧化应用。围绕解决城市发展的难点、堵点问题,重点在交通、医疗、教育、文旅、城管、安防、公共安全监测预警、应急救援、环保监测等领域实施智慧化示范工程,配合市有关部门培育建设一批智试点应用场景全力打造数字之城。

持续推进质量强区建设

在河南省质量强区示范区的基础上,继续坚持质量强区战略,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要求,以产品、工程、服务、环境等微观质量为基础,逐步构建起覆盖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治理等领域的全域质量工作大格局。以质量强区推动全区经济发展,打造具有城区特色的质量工作机制。品行天下质强文峰的文峰质量精神为指导,大力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积极发挥区长质量奖的引领示范作用,引导各行业争创各级政府质量奖。积极开展全域标准体系建设,以全域标准为基础,构建全域质量路线图,形成标准引领、品牌带动、质量为本的质量强区体系,为创建全国质量强区示范城区提供基础支撑。

专栏35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项目

南大街片区改造项目。包括南大街片区的商业、金融、住宅以及鼓楼等文物古迹保护建设,拆迁工作已基本完成。总投资13亿元。

郭吴村棚户区改造项目占地面积约69.15亩,总建筑面积约16平方米,安置房约1096套。总投资8.7亿元。

华强片区大定龙村(城中村)棚户区改造安置房一期项目总建筑面积15.85万平方米,其中安置房建筑面积11.85万平方米、956套,配套商业建筑面积1.32万平方米,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总投资5亿元。

东南城墙复建项目。征收规模:东南城墙复建项目位于古城东南角,具体范围为东南营街以南、乔家巷以东、东风路以西、文明大道以北区域,总占地面积约1074亩,涉及居民约231户,包含各类房屋面积约3.85万平方米。修缮规模:东南角楼魁星阁复建、东南城墙复建。总投资2.6亿元。

南半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整治项目。老城南半城历史文化街区为西大街历史文化街区和城隍庙高阁寺历史文化街区。总投资6.6亿元。

聂村城中村改造项目西至光华路,东至移动大厦,北至东关街,南临明福街,占地面积723亩,征收民房1200户共37.1万平方米,拟建安置房69.6万平方米,其中住宅54.6万平方米、商业15万平方米。总投资17亿元。

三角湖片区棚户区改造项目。北临冠带巷,南到三角湖公园北围墙,东至鱼市街,西至市国税直属分局东墙。总投资8.4亿元。

文峰区大棚改安置区建设项目一期(光明片区A)。规划用地面积约8.73万平方米130.95总建筑面积约31万平方米。位于盖津路以东,京港澳高速以西,德隆街以南,明福街以北。总投资11.95亿元。

文峰区大棚改安置区建设项目一期(光明片区B)。规划用地面积约8.95万平方米134.30总建筑面积约29.06万平方米。位于盖津路以东,京港澳高速以西,TD35号路以南,德隆街以北。总投资11.39亿元。

文峰区大棚改安置区建设项目一期(光明片区C)。规划用地面积约8.7万平方米130.52总建筑面积约28.66万平方米。位于盖津路以东,京港澳高速以西,德隆街以南,明福街以北。总投资11.26亿元。

文峰区大棚改安置区建设项目期(面粉厂片区)。规划用地面积约5.59公顷83.85总建筑面积约8.52万平方米。项目选址南至迎春东街、北至文明大道、东至彰德路、西至益民路区域总投资5.82亿元。

高新区棚户区改造安置房项目一期。总建筑面积20.5万平方米,新建111038套安置房,4栋商业楼,1个垃圾中转站、2个地下车库等配套设施。总投资8.4亿元。

中华路七个村城中村改造安置房建设项目一期(六府市庄、大市庄、郑家村)。总建筑面积约99.8万平方米,其中安置房建筑面积62.5万平方米、5263套,配套商业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筑面积2.7万平方米等。总投资50亿元。

中华路七个村城中村改造安置房建设项目二期(晁家村、三府村、盖津店、任家庄)。总建筑面积约73.4万平方米,其中安置房建筑面积50.7万平方米、4319套,商业3.8万平方米,配套公共服务设施1.8万平方米。总投资2.88亿元。

南关外贸仓库片区改造项目。位于德隆街中段,东临东风路,西临近石油路,南临郭家庄,北至德隆街区域。区域共涉及公产单位7处,居民48户,需征收房屋面积约4.5平方米(其中公产约3.2平方米,私产约1.3平方米)。

二、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一)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以新基建建设为核心,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城市生态修复、功能完善工程,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提升城市建设集约化水平。完善居住、商务、交通、教育、医疗、文化等服务配套强化历史文化保护、有序推进旧城区和城乡结合部综合整治改造塑造城市风貌,加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和社区建设,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加强城市治理中的风险防控。贯彻执行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租购并举、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有效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完善土地出让收入分配机制,探索支持利用集体建设用地按照规划建设租赁住房,完善长租房政策,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和城镇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政策,强化基本公共服务保障,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二)积极培育特色小城镇

突出规划引领,统筹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与特色小城谋划,根据需要编制城镇发展规划,科学引导城镇建设。以特色产业发展为核心,因地制宜,打造一批宜业宜居宜游的特色城镇。把小城镇建设作为农村城镇化的重要节点和农民转移就业创业重要平台,支持宝莲寺镇发展成为小城市

(三)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产业、特色、生态、改革文章,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末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

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持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促进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完善农村道路、水利、能源和信息化等工程建设,补齐农村发展短板,全面改善乡村生产生活条件,为乡村振兴打下硬件基础。按照高效便捷、衔接顺畅、绿色出行的原则和现代化城市的标准,深入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行动,大力扶持公共交通发展,整合城乡公共交通,完善城乡公交线路,全面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交通网络。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提升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推广农村电商、远程教育、远程医疗、金融网点进村等信息服务,建立新型农村统计信息综合服务系统。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认真学习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全面推进以垃圾处理、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为重点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制定符合生态、生产、生活实际的村庄空间规划,分类实施好宝莲寺精品示范村、优美生态村和干净整洁村建设,加快打造美丽乡村。要探索市场化运作机制,规范垃圾、污水处置,加强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处理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注重保护和挖掘优秀农耕文化。持续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落实“人才兴粮”战略,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为粮食安全工作培育复合型、应用型、技能型“粮工巧匠”,逐步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推动乡村人才振兴。

大力发展富民产业。按照区域布局、示范带动、项目支撑、政策助推、循环利用、科技创新的思路,改造传统种植业,提升设施棚栽业,加强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完善科技服务体系深入发掘农业农村的多种功能和多重价值促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体育、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结合特色乡村的独特资源加快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业和康养产业。坚持宜游则游大力发展休闲观光旅游产业。推进都市创意农业发展培育一批创意农产品、创意饮食、创意农居、创意文化、创意节庆、创意会展品牌和项目探索生态(科技、文化、服务)+农业发展新模式。

深化农村改革。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政策,加快培育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积极探索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建立土地征收公共利益用地认定机制,缩小土地征收范围。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实现形式。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农业保险。

三、完善基础设施体系

(一)加快交通运输体系建设

秉持突出重点、补齐短板、强化弱项、综合提升思路,积极强化交通设施建设,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和能源、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基础设施战略支撑,构筑区域发展新优势。

建设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形成高速公路与城区主干道相互贯通的路网格局,解决中心城区交通压力问题。优化全区立体交通布局和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协调推进宝莲寺高端商务区内341国道与京港澳高速公路交汇处出口建设速度,积极协调推进安阳至豫东北机场快速通道项目建设,依托107国道加快建设安阳鹤壁快速通道,加快推进省道S301S303外向型公路建设,实现公路运输与铁路运输、航空运输无障碍对接,加快建设安康大道区域主干道建设,着力构建立体交通体系。

加快推进数字交通建设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交通运输信息化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建设,持续提升交通信息化水平,推进区域交通一体化、加大交通基础设施投资、构建城乡交通网络、加强道路交通安全。聚焦智慧交通出行,借助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和理念,推动互联网产业与传统交通运输业有机融合,加快推进交通运输由传统向现代服务业转型。结合5G商用部署,积极推动公路5G技术应用。统筹利用物联网、车联网、光纤网等,推动交通基础设施与公共信息基础设施协调建设。逐步在公路重点路段、重点桥梁、隧道、物流园区等实现固移结合、适应可靠、经济耐久的通信网络覆盖,支撑设施远程监测、安全预警等应用。结合国家卫星通信等设施部署情况和要求,提升交通运输行业GPS高精度导航与位置服务能力,推动卫星定位,提供高精度、高可靠的服务。

(二)建设综合水利保障系统

在全面强化节水、增效、治污、环保、控需的前提下,建设重大引调水和河湖水系连通工程,提高区域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保障全区粮食生产供水安全。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地表水、地下水,加快非常规水源(再生水、中水、雨洪水等)利用工程建设,增加可供水量。开展城镇、厂区污水集中处理利用,逐步提高非常规水源利用水平,提高区域水资源利用效率。大力发展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通过地下水源向南水北调水源置换、城市供水管网延伸,实现城乡居民全部吃上南水北调优质水源。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大力发展现代节水农业,积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积极推进农业节水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十四五期间重点实施建设中华路泵站及排水沟北小庄污水处理厂退水管线及泵站配套项目东风路(文昌大道弦歌大道)污水管网工程


专栏36十四五水利保障重点项目

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项目。通过地下水源置换南水北调水源、城市供水管网延伸、连接,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全区居民吃上南水北调水,饮水更加安全、更有保障。总投资1亿元(按照分表到户模式实施)。

羑河险工段治理工程项目。项目全长约6.2公里,原河道疏浚、堤防整治、险工段护砌、生产路口路闸建设、河道水位监测设施建设等。总投资2105万元。

(三)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以推进基础网络升级,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为重点,积极推进5G、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和云计算等信息基础设施发展,完善社会治理和民生服务智能化终端布局,打造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引擎。创新5G网络应用,深化5G远程医疗、工业互联网、智慧园区等示范应用,鼓励大数据、增强现实、虚拟现实等现代技术在商业载体、旅游景点、文体场馆等消费场景的覆盖和应用。立足现有基础,推动信息技术服务企业由单纯提供产品向提供综合解决方案和信息服务转变,为工业生产提供信息系统产业链配套,提升工业装备和产品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加快建设数字图书馆、居民健康电子档案、智能交通、应急指挥、数字医院、数字旅游等一批重大信息系统,实现医疗卫生、劳动保障、交通出行、水电气等服务信息网上公开和网上咨询、网上投诉等,保障居民在工作、生活、学习等方面享受到便捷、经济、优质的信息化服务。

强化生态环境治理

(一)深入开展污染防治

持续开展大气污染防治。依据安阳市大气污染防治规划和方案,制定十四五大气污染防治方案,以大气颗粒物和有机废气防治、PM2.5O3协同改善为重点,围绕重点行业,突出抓好六控行动。要加快推进污染企业退城入园,强化工业企业深度治理,深化企业环保分级管控,提高环保管控精准化、科学化水平。建设清洁低碳能源体系,扩大城区集中供暖和绿色能源应用持续开展水污染防治。全面落实河长制,强化河湖岸线管理,扩大生态水系提升工程。制定年度水污染防治方案,加强四水同治。深化集中饮用水水源保护,确保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继续保持100%开展国家节水行动,有效减少企业生产污水和居民生活污水排放量;加强城镇污水处理。加强农村生活污水管网和污水治理设施建设。持续开展土壤污染防治。加强农用地土壤环境保护与安全利用,强化未污染土壤环境保护,严格控制和预防土壤污染,实施建设用地全生命周期管理。建立土壤污染源监管清单,深化重金属污染防治监管,加强农业面源、生活污染管控。

(二)持续优化生态环境

实施绿色廊道提升工程。坚持以水城、以绿城理念,坚持把绿作为城市建设的,实施城市绿荫行动、生态廊道、市政道路绿化提升、滨河绿地、河道绿化等生态建设工程,推进引黄调蓄工程、宝莲湖调蓄工程建设,依托宝莲湖调蓄工程和宝莲寺高端商务区水生态综合整治项目,建设宝莲寺绿色新城。加快推进护城河保护整治。加快推进安阳高新区洪河生态升级改造项目。实施国土绿化工程。按照森林河南的总体部署和国土绿化六化标准,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的历史机遇,以生态廊道建设为突破点。突出抓好高速、河道生态廊道巩固提升,营造农田防护林、交通道路林带和河道生态林带,逐步形成带、片、网相结合的生态大格局。积极推进羑河107国道至任庄段堤防绿化。积极发展绿色产业。实施更严格的环保准入标准,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鼓励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工作,鼓励垃圾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推动区域产业聚集化和绿色化发展。

(三)加强资源节约利用

大力推进节能降耗。强化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管理,实行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按照碳达峰要求,实施低碳循环发展引领计划,鼓励技改创新,推广应用先进适用节能减排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继续实施工业、公共机构、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的节能降耗加强区域公共照明节能改造,积极推广EMC合同能源运营管理模式。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推动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倡导合理消费,力戒奢侈浪费。推进生产、流通、仓储、消费各环节节约,深入开展反过度包装、反食品浪费、反过度消费行为,推动形成勤俭节约社会风尚。促进资源节约循环利用。加强全过程资源能源节约管理,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建立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实行重点产业能效提升计划,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推行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严格单位产品能耗标准、绿色建筑标准约束,确保能源消费强度持续下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施园区循环化改造,加快推进静脉产业园建设,鼓励垃圾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扎实推进低碳城市、乡镇、社区试点,倡导低碳消费方式,推广应用碳捕集、封存与利用等低碳技术。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和土地节约集约制度。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新思路,加强水源地保护和水资源统一调度管理。充分利用地表水,积极引入上游水、拦蓄雨水、过境水,控制开采地下水,积极开展中水回用,强力推进工业节水技术改造,大力发展节水农业。

(四)完善环境监测体系

完善环境监测网络。整合提升环境质量监测点位,在安阳市生态环境局统一安排部署下,建设涵盖大气、水、土壤、温室气体、噪声、生态、辐射环境等要素,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生态环境质量立体监测网络。开展点、线、面结合的移动源污染监测新技术应用,管理运用好移动源污染立体监测体系,努力打造监测示范区。开展生态环境数据库建设,实施生态环境数据共享。健全环境监察体系。建立环保督察工作机制,对各级机构落实环境保护决策部署、处理突出环境问题、履行环境保护责任等有关情况开展督察。推进联合执法、突击执法、交叉执法,全面实施环境网格化监管、全覆盖管理,强化污染源日常环境监管。强化环境风险防控。持续开展区域内环境风险源调查和污染隐患排查整治工作,实施环境风险源分级制度和企业环境风险主体责任制度,开展环境应急演练环境风险演练要求环境风险等级高的企业具备环境风险防范能力,避免公共环境事件发生。

 

专栏37十四五生态保护重点项目

护城河保护整治项目。征收规模:护城河一期区域为老城南半城向内纵深约50米区域(不含东南城墙复建项目区域),共涉及户数1252户,面积10.1万平方米。修建规模:修建区域主要是南护城河城墙及周边配套。总投资8.6亿元。

宝莲寺高端商务区水生态综合整治一期PPP项目。建设2条生态廊道,2条生态道路。白沙河改线,疏通扩挖清香河,清朗河;新建白沙河北支、清辉河、光明河等排涝沟渠。总投资18.19亿元。

高新区洪河生态升级改造项目。洪河黄河大道至光明路段滨河道路工程(包括平纵横元素设计、道路管网布置和交通、基本照明、绿化等附属工程的设计)、堤顶建设工程(包括堤顶硬化、堤顶路平纵横元素设计、基本照明、绿化等附属工程的设计)、河滨绿化带建设工程(包含绿地、园路、驳岸、建筑、竖向、给排水、基本照明、服务设施、景观小品、沙滩、充电桩等工程设计)、河道护砌工程(含边坡绿化)、橡胶坝工程等。总投资24.8亿元。

节 聚焦文化繁荣发展擦亮文化城市名片

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深化文旅融合的战略部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保护固态、传承活态、发展业态,促进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推动文化繁荣兴盛。放大历史文化和生态、旅游资源优势,打造区域性文化旅游高地和高端消费目的地

一、全面提升社会文明程度

立足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和坚定文化自信两大重心,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学习宣传教育,引导人民群众树立家国情怀,提高精神境界。

(一)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持续引深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宣传贯彻,系统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学校教育,开展日常文明礼仪教育,组织小手拉大手活动,影响带动家长文明出行,斩断不良行为向下一代传递的链条。发挥职能部门的宣教职能,承担起宣传普及文明行为的责任,结合职能普及文明出行知识和规范要求。加强公益广告宣传,与全市建立沟通协调通道,在公共场所以及公交车、出租车上设置正能量的公益广告,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发挥媒体的宣传主阵地作用。在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开设专题专栏,树立文明礼仪典型,形成倡导文明出行的浓厚氛围。积极利用微博、微信、微视频和客户端等新媒体手段,创新宣传形式,提升宣传实效;鞭挞负面行为,对违反公序良俗、背离社会主流的现象公开曝光,发挥社会舆论的力量进行评议。各执法职能部门要抓住典型的反面事例做文章,吸引社会关注,扩大执法处罚影响力,达到教育目的,在全区对违法乱纪行为形成强大压制之势。

(二)持续加强文明城市建设

健全城精细化管理长效机制,巩固提升文明城创建成果,提升承载力、吸纳力、辐射力,促进城由注重外延扩张向注重内涵提质转变。贯彻落实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加强公共文明行为规范和管理,提升全社会文明程度。积极开展志愿服务充分发挥城市义工城市社工等志愿者,积极宣传和引导文明出行、垃圾分类等文明生活方式,推动文明城市向城市文明转变。创新城市建设管理体制,推进城市建设管理工作迈向规范、制度化、精细化和信息化积极倡导诚信道德规范,加快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完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深化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

二、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一)传承弘扬黄河文化

加强对黄河文化家底的梳理挖掘,加强黄河文化研究,推动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推动黄河农耕文化保护传承,进一步拓宽发展思路,探索保护、传承、发展的新途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契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推进黄河文化传承,讲好文峰故事打造农耕、民俗、休闲多种文化元素融合集散地。

深入挖掘大运河文化

保护、传承、利用好大运河文化,加强大运河所承载的丰厚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挖掘和阐释,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核,推动大运河文化与时代元素相结合,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为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强大动力。重点挖掘仓储天下、粮稳国安的农本文化强化继承创新,弘扬蕴含其中的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开放精神,刚柔相济、至诚报国的爱国精神,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生生不息勤劳勇敢的实干精神。将大运河衔接历史、现实和未来,把承担文化通道的作用发挥出来

(三)复兴和传承老城文化

以老城复兴工程为抓手,借力安阳文化旅游发展的机遇和优势,加强古城文化和传统文化挖掘和创作力度,凸显历史文化名城元素,讲好古城故事,留住古城记忆将文化开发、旅游休闲、文物保护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通过新媒体进行推介和宣传,形成新型商贸文旅业态。全力服务好仓巷街历史文化街区后期招商和运营。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博物园建设,支持民办博物园产业蓬勃发展。依托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促进文化资源向文化产业转化,铸就城市指纹,承接文峰高新历史,打造历史街区。以西大街历史文化街区、城隍庙、高阁寺、南大街文化主题商业街和安阳市历史文化科技园等项目复兴整治为契机,深度挖掘商贸旅游文化。

三、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

进一步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环境,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文化市场体系,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推动全区文化产业更快更好发展。

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一是改造提升传统文化旅游业、促进现有文化企业转型升级,大力提升现代娱乐休闲品位。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一批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引导和带动全区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结合文峰区(高新区文化特色,发掘安阳本土文化,打造文化产业品牌。鼓励国有、民营文化企业同国内外企业合作、合资兴办文化产业项目,成立文化创意公司,发展文化变现载体、促进文化与科技的融合,逐步做优产业、做大增量、做活市场、做出品牌。制定出台文化产业高端人才引进政策,加强对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和扶持,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使之成为促进我区从文化资源大区转化为文化产业强区的载体和工具。

(二)推动文旅融合发展

聚焦全区文旅高质量发展,大力推进新旧动能转换,深化文化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发展布局,强化科技支撑,供需两端发力,促进文化旅游消费升级。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理念,推动文化和旅游各领域、多方位、全链条深度融合。依托传统艺术、传统技艺、传统节庆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组织开展民俗文化旅游。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加快建设精品民宿、休闲农家乐旅游精品,打造生态旅游示范乡和乡村旅游特色村。深挖黄河、大运河生态文旅潜力,着力打造高品质旅游景区和著名旅游目的地。大力发展康养旅游,依托宝莲寺商务区高端居住、高端养老项目,打造区域性文化旅游高地

推进文化+新业态

顺应新时代文化产业和文化消费不断升级趋势,大力培育文化+新型业态和消费模式。推进文化+互联网+战略,促进互联网等高新科技在文化创作、生产、传播、消费等各环节的应用,推动文化产业与制造、建筑、设计、信息、旅游、体育、健康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以数字经济为载体,以文字为主线,通过科技+互联网+文化,发展文旅新业态,积极发展文化产品交易、拍卖,打造直播基地、豫北文化产品交易基地、文化艺术品拍卖基地。支持中部易商谷等项目打造文化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公共服务平台,为文化领域创新创业和中小微文化企业发展提供生产经营场地和信息咨询、投融资、知识产权等各项服务。围绕周易、青铜器、甲骨文等文化资源,依托数字技术进行创作、生产、传播和服务的数字文化产业加快推进文化+体育融合发展,举办、承接重大体育赛事,利用体育+赛事,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依托安阳古城”“网红基地等地域文化特色,做好体育+特色+品牌工作。培育形成文化产业发展新亮点全力打造高端消费目的地

四、扩大文化服务有效供给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多层次公共文化供给能力,推进文化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和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大力发展古城文化、乡村文化、现代文化,满足人民群众丰富多彩的精神需求。建立覆盖全区、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制定完善区文化馆及各级公益性文化单位服务的标准和服务规范,进一步提高免费开放工作的制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进一步夯实三级文化阵地,强化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深入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打造书香强区。加强文艺精品生产创作,充分挖掘利用体现传统优秀文化的历史题材和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当代题材,创新激励机制,搞好创作规划。根据建党、建国等重大节日、老城文化、脱贫攻坚、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等方面题材,打造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戏曲、歌曲、小品、舞蹈等优秀作品。

(二)广泛开展文化活动

以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为宗旨,立足全区,积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各种文化活动,将现有的文化品牌做大、做强、做精,让更多的群众享受到真正的公共文化服务。大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乡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工地、进军营的六进活动。把文化文峰(强区)品牌进一步擦亮,在字上下功夫。

(三)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

打造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平台,积极探索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直接入户的新方式,利用百姓文化云平台展示群众优秀文化文艺节目,依托现有平台资源,通过电视端、手机端供用户点播,实现精准推送,让群众享受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

专栏38十四五文化旅游重点项目

安阳市古城保护复兴工程项目总建筑面积34万平方米,包括古城修缮保护工程、护城河治理工程、游客集散中心工程及配套道路、供热、供水、绿化等功能提升总投资24亿元。

仓巷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整治项目(三期)。老城北半城后仓街、铁狮口街、三道街区域古建修缮及沿街立面改造。总投资1.5亿元。

洹水湾欢乐世界休闲度假基地项目。占地10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其中野生动物园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海底世界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室内温泉水上乐园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游乐园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假日酒店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及温泉中心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项目建成后预计年平均接待旅游人次200万人,年收入2.8亿元,为当地提供就业岗位1000总投资20亿元。

 

第五节 聚焦增进民生福祉,建设幸福和谐家园

坚持共享发展理念,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增强政府职责,增加服务供给,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在更高层次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更大幅度提高居民的幸福指数。

一、实施充分就业工程

坚持把促进就业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稳定就业与扩大就业并重,统筹推进城乡就业。

(一)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小型微型企业,千方百计扩大和稳定就业,支持劳动者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统筹城乡就业政策体系,落实促进就业的政策,实施鼓励劳动者多渠道、多形式就业的扶持政策,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的保障制度,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

(二)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加强返乡创业扶持力度,完善服务功能,为返乡创业提供便利。加大创业担保贷款政策宣传力度,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继续加强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园区等新型创业平台建设。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落实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社保补贴、培训补贴等扶持政策,鼓励其吸纳各类人员就业。

(三)统筹做好重点群体就业

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的首位,落实好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统筹做好失业人员、退役军人、妇女、残疾人、少数民族等各类重点群体就业工作。

(四)强化职业技能培训

加快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实施农民工等重点群体专项培训,开展企业在岗职工职业技能提升行动。

(五)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坚持促进企业发展、维护职工权益,推动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的建设和发展,增加劳动关系和谐因素,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营造公平就业环境,实现劳动用工更加规范,职工工资合理增长,劳动条件不断改善,职工安全健康得到切实保障,有效预防和化解劳动关系矛盾,建立规范有序、公正合理、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二、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办好高质量美好教育,打造新时代区域性基础教育强区。

(一)增加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

加强公办幼儿园建设,规范民办幼儿园管理,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办园,形成覆盖率高、办园规范化、投入渠道多元化、托幼一体的学前教育体系。重点加快推进公办园建设,发挥公办园保基本、兜底线、引领方向、平抑收费的主渠道作用,通过新建或改扩建幼儿园形式,扩充公办园在园幼儿学位。鼓励社会力量办园,完善普惠性民办园认定标准和扶持政策,采取购买服务、综合奖补、培训教师、教研指导等方式支持普惠性民办园发展。到2025年,广覆盖、保基本、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办园体制和政策保障体系基本完善,幼儿园办园行为普遍规范,保教质量稳步提高。

(二)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紧紧围绕建设教育强区的发展目标,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进一步激发教育活力,推动义务教育由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发展。合理调整中小学布局,加大东区、宝莲寺镇基础教育建设力度,加快推进明德小学二期工程、东南营小学(商务区校区)、银杏小学(华强校区)、德隆街小学等东区学校建设,不断提升课后延时服务满意度,解决群众上学难问题。探索深化人才队伍建设新途径,着力完善教师队伍补充长效机制。以三名工程为引领,加大名师、骨干教师培养力度,健全教师梯队攀升格局和激励制度,培养一批省名师、中原名师等专家型教师队伍,切实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与工作能力。开展城乡之间、强校与弱校之间校长和教师的相互交流,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缩小城乡、校际之间差距。深化课程改革,优化教学管理,增强教科研能力,提升教学质量。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质,增强学生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实践本领,重视青少年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

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

全面贯彻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将民办教育纳入全教育事业发展总体规划,统筹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的发展,科学确定公办、民办教育结构,合理布局公办、民办学校。积极引导民办教育以发展办义务教育为重点,努力扩充优质教育资源,推进我教育现代化建设。鼓励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依法以独资、合资、合作、股份制等形式投资办学,重点支持举办有校园产权、规模大、信誉好、运作规范的优质民办学校和示范骨干民办职业培训机构。要推进依法治校,规范民办学校的办学行为。加强民办教育市场的规范化管理,导入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健全质量评估体系,切实保证教育质量,全力防范办学风险,逐步建立起自动调节、规范运作、科学发展、健康有序的民办教育市场规则,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发改、教育、规划、建设等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依法做好项目审批、后续服务和监管工作

鼓励发展多样化继续教育

构建广覆盖、宽领域、多层次的继续教育体系,提升继续教育覆盖率,加快学习型社会建设。探索继续教育的新路径,营造终身学习的环境。扩大社区教育资源供给,发展城乡社区教育,扶持各类学习型社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在线教育优势,实施互联网+教育行动计划,引入优质在线教育资源,构建数字化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持续加大对教师培训的投入力度,将教师培训经费按全区教职工工资总额的1.5%列入财政预算,足额安排和拨付。健全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推进机制,建立健全脱产学习、外出进修、专题培训、岗位培训和带薪培训等继续教育制度认真实施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推进教育现代化。大力发展远程教育,利用灵活、开放、专业、高效的教师远程培训服务平台,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进行全员培训。

三、推进健康强区行动

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深入推进健康强区行动,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优化卫生资源配置,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为全面提高全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提供有力保障。

(一)加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健全完善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妇幼保健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全面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加快布局和建设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稳步增加人均基本公共卫生经费,逐步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完善规范有序、结构合理、覆盖城乡的医疗服务体系,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大幅提升,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廉价的基本医疗服务。以灯塔医院搬迁为契机,全面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实行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和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推进以灯塔医院为龙头的医疗联合体建设,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分级诊疗的有序就医格局,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到十四五末,实现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更加完善,全体居民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医疗卫生健康服务的可及性、服务质量、服务效率和群众满意度显著提高,个人就医费用负担明显减轻,城乡人群健康状况差异不断缩小,全体城乡居民病有所医、病有良医。做好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复审工作,争创国家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创成省级健康促进区。

(二)全面提升医疗卫生水平

高质量建设健康之区,持续增加优质医疗资源供给,推动灯塔医院搬迁,让病有所医更加便捷。加强中医在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面推广应用坚持中西医并重,发展中医药事业,落实中医药发展政策,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加快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基本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的全覆盖,促进分级诊疗制度全面落实。扎实做好重大疾病防控和公共卫生工作,加强职业病、地方病防治,提高传染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能力。努力建立农村医疗急救网络,健全城乡120院前急救体系,打造15分钟医疗服务圈。继续做好两癌筛查、新生儿两病筛查优生优育等工作。加快医疗卫生信息化进程,组织实施互联网+医疗行动计划,推动医疗机构互联互通、高效运转。

(三)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

全面推进大数据+网格化的重大疫情防控常态化机制,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应急指挥救治、妇幼保健、精神卫生、食品安全与卫生监督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实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补短板工程,建立重大疫情的医疗应急救助机制和医疗应急紧缺物资储备长效机制。强化疾控人才队伍建设,统筹全区医疗资源,提升公共卫生应急服务能力。落实综合防治措施,开展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以及寄生虫病、职业病防治工作,将艾滋病疫情继续保持在低流行水平,基本消除重点地方病危害。

加快发展体育事业

科学规划和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积极开展健身设施三进工作力争十四五期间,健身设施覆盖到小区和村,人均体育面积再提高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覆盖城乡、比较健全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加大对足球场等公有体育场馆的建设、开放,使其真正发挥促进全民健身的目的;力争文峰区文体中心、社会足球场等项目早立项、早建设、早使用。建立健全全区体育组织管理体系,建立并完善体育总会和各类体育专项协会;指导青少年竞技体育和老年体育工作,力争三项体育工作跃居全市前列积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组织开展健身操舞大赛、俱乐部篮球联赛、羽毛球公开赛、田径、足球、武术、游泳、乒乓球、篮球、排球等竞技性强、普及面广的体育运动项目广泛组织传统武术、太极拳、健身气功、门球、跳绳、空竹、广场舞等群众喜闻乐见、简便易行的健身活动,以及全民健身活动日、全民健身月等一系列体育展示活动积极发展民间传统体育。做好我区传统武术、太极拳(剑)等体育项目的发掘整理和推广工作,举办全区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展示和竞赛活动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举办、承接重大体育赛事,利用体育+赛事,提高文峰区(高新区)知名度、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依托安阳古城网红基地等地域文化特色,做好体育+特色+品牌工作,开展一系列本地传统特色体育项目,通过互联网+增加影响力打造健康文峰体育文峰活动品牌。加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力度,依照相关《办法》等文件,激励他们下沉社区,开展群体工作指导广泛组织优秀运动员、教练员、社会体育指导员,开展义务健身辅导,培育全民健身骨干,形成组织完善、结构合理、覆盖城乡、服务到位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队伍。健全体质监测服务机构,开展城乡居民日常体质测定和科学技术健身指导。建立完善国民体质监测与运动健身指导站网络,为群众进行体质测定、提供运动健身指导。引导城乡居民经常参加体育健身活动,增强居民体育健身意识促进体育锻炼人数显著增长不断提高全民体质健康水平。

专栏39十四五公共服务重点项目

文峰区(高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建项目。占地面积约7.5亩,总建筑面积约9500平方米,主要用于办公室、实验室、冷库等项目。总投资4750万元。

四、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等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不断提高保障标准、统筹层次和保障水平,建立人人享有的全民社会保障体系,努力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

(一)完善社会保险制度

实施全民参保计划,促进和引导各类单位和符合条件的人员长期持续参保,基本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鼓励积极参保、持续参保,完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个人账户制度,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稳步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扩大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覆盖范围,最终实现全民参保。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建立失业保险金标准与最低工资标准挂钩联动制度,提高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认真落实《安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提高城市社区干部报酬津贴和有关经费标准的通知》(安政办〔202112号)精神,保障村(社区)干部待遇,确保干部队伍稳定。扎实做好工伤认定工作,探索工伤保险政策,全面推进工伤认定信息化建设,简化办事流程,提升工作效率。依托社会保障卡应用平台积极推进社会保障卡在业务领域的应用完善社会保障卡便民服务,加大对社会保障卡的宣传力度,实现社会保障卡全覆盖。

(二)加强社会救助力度

始终把保基本民生放在首位,着力推进社会救助专项治理,着力完善社会救助政策体系,着力健全社会救助长效机制。强化城乡低保管理力度。形成能进能出、保障准确、运行良好的城乡低保工作机制,坚决以规范程序为基础,以动态管理为原则,促进城乡低保管理规范化和制度化。健全社会救助协调机制。强化各项救助制度衔接,整合政策资源,实现部门信息互联互通。建立与经济增长水平相适应的城乡低保标准自然增长机制,缩小城市低保标准与农村低保标准的差距,将教育慈善助学资金、扶贫项目资金、残疾人扶助资金、救灾救济资金、慈善捐助资金等进行全面整合,搭建统一资源共享平台。高效实施临时救助制度完善救助方式,逐步增加救助标准,扩大救助范围;全面落实先行救助”“分级审批等规定,全面推开救急难工作,增强临时救助的时效性,实现应救救,托底救助。健全退役军人优抚工作体系和保障制度,依法维护退役军人合法权益。

(三)提质升级基本社会服务

规范婚姻登记管理加强婚姻登记机关标准化建设。完善网上预约婚姻登记服务,提高婚姻登记管理服务水平。积极推进殡葬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基本殡葬服务的公益性,提高惠民殡葬政策覆盖率,支持殡仪馆、公益性骨灰安放(葬)设施和墓地建设。综合运用政策宣传、思想教育、乡规民约、矛盾调处等多种手段,稳妥解决殡葬管理实际问题大力倡导节地生态安葬,推进婚丧习俗改革,引导树立厚养薄葬、节地生态、移风易俗的殡葬新风尚。

五、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科学把握人口发展规律,优化生育政策,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保障妇女和未成年人权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增加养老服务供给,促进新时代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提高人口素质。

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

优化生育政策,健全生育服务和家庭发展支持体系,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引导生育水平提升并稳定在适度区间,推动人口结构良性变动和均衡发展。完善生育政策保险体系,强化优生优育全程服务,向孕产妇提供覆盖生育全过程的基本医疗保健服务,进一步降低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进一步扩大生育保险覆盖面,规范支付生育医疗费用和生育津贴。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加强出生缺陷综合防治,做好流动孕产妇和儿童跨地区保健服务。加强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推动人口结构良性变动和均衡发展。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防范和化解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积极开发老龄人力资源,发展银发经济。完善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争取中央债券款项目资金,推动区级民政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强化公办和公建民营养老机构兜底保障,实施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设施(敬老院)改造提升计划,推进农村幸福院建设,增强养老服务供给能力。科学规划,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培育养老新业态,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鼓励社会力量开办养老机构。推进养老服务标准化建设。深化医养结合,积极发展老年医院、康复院、护理院、安宁疗护等医养结合结构。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推进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和公共服务设施无障碍改造,普及智慧养老,推进适老生活用品、智慧养老辅助设备生产与应用。建立健全高龄老年人、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补贴制度和老年人优待制度,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和人文关怀水平。

)完善青年发展政策体系

实施青年优先发展促进工程,加强青年教育、就业、住房、交友等服务支持,全面建设青年友好型城市、青年发展型城市。加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引导青年有序参与政治生活和社会公共事务,引导青年积极踊跃投身创新实践,鼓励青年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充分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加强青年社会组织培育,鼓励和支持青年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服务。健全青年工作联系会议机制,完善青年发展状况监测评估体系。

保障妇女和未成年人基本权益

关注和满足妇女、未成年人的基本需求,千方百计让他们共享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成果,促进社会和谐与公平正义。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尊重妇女主体地位,引导和支持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完善儿童福利体系,加强对困境儿童、留守儿童、残疾儿童、流浪儿童的救助干预,建设一批城乡社区儿童之家,促进儿童全面健康成长。加强妇女儿童常见病筛查和早诊早治,继续开展农村妇女宫颈癌筛查,严厉打击拐卖妇女儿童、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违法行为,加强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防治。

 

 

专栏310十四五健康养老重点项目

安阳康圣环球医学检验所有限公司项目(二期)。初步选址在光明路与岳飞街交叉口西南角,占地面积20亩。总投资6.5亿元。

安阳市健康医养产业园项目。总建筑面积30.8万平方米,包括安阳市安康医院、文峰康复医院、医康养三结合中心等。总投资23.4亿元。

易佳养老城项目。总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一期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建设多功能养老综合体,增建养老公寓,二期建设社区养老公寓13万平方米。总投资15亿元。

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营造共建共治共享格局,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深入建设行政执法体制

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正公开、廉洁高效、守法诚信政府,全面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将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全面推行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完善依法决策程序和机制,规范重大行政决策范围、权限和程序,健全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推进重点领域综合执法,完善服务型行政执法体系,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全面推进政务公开。 大力弘扬法治精神,深入推进公正司法,引导树立法治信仰,加快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完善褒奖惩戒机制,推动全社会自觉尊法守法,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切实保障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健全司法责任制、阳光司法机制和司法为民长效机制,有效提升司法公信力。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支持各类社会主体依法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推动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完善法律救助制度,完善司法救助体系。健全依法维权和矛盾纠纷化解机制,把信访纳入法治化轨道。

完善城乡社会治理体系

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完善基层民主协商制度,实现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发挥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畅通和规范市场主体、新社会阶层、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向基层放权赋能,加强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减轻基层特别是村级组织负担,加强基层社会治理队伍建设,构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开放共享的基层管理服务平台。推进政府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建设法治政府。严格落实司法责任制,完善监察权、审判权、检察权运行和监督机制,提高司法质量、效率和公信力。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建设法治社会。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防范化解社会矛盾风险

全面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与安全,以突出治安问题为导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信息化为引领,以基础建设为支撑,建立经济社会重大风险研判、防控协同、防范化解机制,提高防范化解社会矛盾风险的能力。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完善信访制度。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建立健全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切实做好拥军优属工作为退役军人提供优质服务,营造全社会对军人尊崇尊重的浓厚氛围。

)完善社会治理防控体系

严格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目标管理责任制、重大案事件通报查究制,不断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新理念思路、体制机制、方法手段,加强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维护公共安全能力水平,有效防范、化解、管控各类风险。完善雪亮工程网络和运行机制,强化重点地区排查整治,深化平安创建活动。加强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推进升级改造、联网共享,建立运行维护机制,提高视频监控服务实战的能力。充分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智能传感、遥感、卫星定位、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创新社会治安防控手段。定期对社会治安形势进行分析研判。建立健全治安形势播报预警机制,增强群众自我防范意识。建立健全安全生产法规标准体系、技术支撑体系和应急救援体系,强化重点行业和领域的安全监管,严防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强食品、药品、特种设备市场监管,以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河南省食品安全示范城区为抓手,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和饮食安全。科学布局城乡消防设施,提高消防应急处置能力。建立重大灾害监测预警和应急服务体系,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完善救灾准备、应急救助、灾后救助、恢复重建相衔接的自然灾害救助制度。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加强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设。

第四章 落实部署,建立健全规划实施保障体系

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合力凝心聚力把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

第一节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强化思想政治建设。坚持政治站位,加强对党忠诚教育推动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和全体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把党的要求贯彻到工作全过程、各领域。强化党的核心领导作用。贯彻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把党的领导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方面。在党的领导下,全面深入推进两区融合。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加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的监督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选好配强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加快干部年轻化进程,激励广大干部担当作为。健全全面从严治党制度落实各部门责任人责任深化常态化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加强政治巡察,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第二节 凝聚强大发展合力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支持保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权,密切人大代表同人民群众联系,发挥代表反映民意集中民智的作用。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建设,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独特优势,提高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水平。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注重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作用,把各自联系的群众紧紧凝聚在党的周围。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巩固和发展大团结大联合局面。全面贯彻党的侨务政策,凝聚侨心、服务大局。完善保障台湾同胞福祉和在大陆享受同等待遇的制度和政策加强两岸基层和青少年交流。高度警惕和坚决遏制台独分裂活动。加强双拥工作,深入开展国防教育,巩固军政军民团结和谐的生动局面。做好退役军人事务,以坚持两个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国防和军队建设服务)为方向,以建立健全三个体系组织管理体系、工作运行体系、政策制度体系为主线,稳步推进退役军人事务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三节 完善规划实施机制

健全管理体制。建立健全规划工作推进机制,在区委区政府统一领导下由区委办、区政府办、区发展改革委牵头,教育、科技、统计、民政、财政、高新区等部门和单位参与,协调解决经济社会重大问题,推动相关工作分解落实,形成统筹解决经济社会问题的工作合力。各级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全面贯彻落实本规划,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把规划的重点任务落到实处。实施监测评估加强监测加强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实施工作的监督检查,为发展规划实施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由发展改革委牵头建立规划实施的动态监测、定期通报制度。结合本规划部署,建立不定期抽查和定期评估考核机制,确保规划任务如期推进。开展评估发展改革委负责对本规划执行情况开展专门评估,对规划提出的发展思路、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及重要措施的落实情况,实行政务公开,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积极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定期组织对本规划实施情况进行客观评估,确保规划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第四节 增强要素资源保障

加强土地、资金人力资源等要素保障。强化财政预算与规划实施的衔接协调,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和政府投资结构,优先安排涉及民生、公共服务等领域的财政支出和项目投入,集中财力保证政府投资重大项目的资金需求努力拓宽资金渠道,积极争取国家、省市各类资金支持,鼓励社会资金投资强化人才支撑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着力发现、培养、聚集科技领军人才、企业家人才、高技能人才队伍。强化土地资源保障。加强国土空间规划与十四五规划衔接,国土空间全域综合整治为契机,切实盘活存量、用好增量以节约集约和精准配置为导向,抓好供需双向调节优先确保产业用地和公共服务用地需求。探索调整优化镇办格局,充分利用辖区资源,优化发展空间。

第五节 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采取多种形式,面向社会、面向广大市民广泛宣传规划,增强公众对规划的认识和了解,让规划确定的方针政策和发展蓝图深入人心,激发全区人民参与规划实施的主人翁意识,动员和引导全社会力量共同推进规划落实。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正能量,倡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营造健康良好的规划实施环境。建立和完善社会参与机制,依法对规划制定和执行情况进行信息公开,有效组织引导公众通过法定程序和渠道参与规划的实施和监督,发挥新闻媒体、群众社团的桥梁和监督作用,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社会各界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尊重基层首创精神,汇聚人民群众的力量和智慧,形成区人民群策群力、共建共享的生动局面。

责任编辑:管理员

相关信息: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