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的发展进程中,城管局扮演着极为关键的角色,肩负着维护市容市貌、保障市政设施运行、规范城市秩序等重要职责。然而,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城市管理的需求日益多元且复杂,城管局在实际工作中暴露出了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城市管理的效率和质量,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政府部门在民众心中的形象。当前城市管理工作仍存在四大问题:一是公众信任体系脆弱;二是执法资源配置不合理;三是动态治理能力欠缺;四是城市管理精细化程度不足。相关建议:一是重塑公众信任体系;二是优化执法资源配置;三是提升动态治理能力;四是推进城市管理精细化。
一、存在问题
(一)公众信任体系脆弱
当前,城管局与市民之间的信任关系存在显著裂痕。部分执法行为因缺乏透明度和有效沟通,引发了公众的质疑。在处理占道经营问题时,一些执法人员只是简单地进行取缔,却忽视了小商贩的民生需求,这使得执法过程中的对立情绪加剧。这种信任缺失不仅影响了执法的权威性,还导致市民对城市管理政策的配合度降低,形成了“越抵触、越强制、越对立”的恶性循环。此外,舆情应对能力不足进一步削弱了公众信任。面对网络舆论对城管执法的负面评价,回应滞后、解释模糊,未能及时化解公众误解,导致舆情持续发酵,严重损害了部门形象。
(二)执法资源配置不合理
一方面,执法力量分布不均衡,缺乏统一的调度机制。在面对一些复杂的城市管理问题时,不同区域、不同部门的执法人员难以形成有效的合力,多环节衔接不畅,相互推诿扯皮的现象时有发生。在处理大型商业活动周边的环境秩序问题时,可能涉及到多个执法中队,但由于缺乏统一指挥,容易出现管理混乱的情况。另一方面,执法手段科技化程度低,过度依赖人力巡查。传统的“人海战术”不仅成本高昂,而且存在监管盲区,难以实现对城市的全方位、实时监管。同时,执法装备更新滞后,部分基层单位仍缺乏执法记录仪等现代化设备,影响了证据采集效率与执法公正性。
(三)动态治理能力欠缺
城市管理需求具有动态性与突发性,但现有管理模式仍以“被动应对”为主,缺乏前瞻性与灵活性。在应对节假日、大型活动等特殊时段的市容管理时,往往是临时调配资源,这就导致管理标准不一,容易引发市民不满。在国庆假期期间,旅游景区周边的人流量剧增,对环境卫生和秩序管理的要求更高,但由于准备不足,可能会出现垃圾清理不及时、摊位管理混乱等问题。面对新业态带来的新问题,政策与监管措施往往滞后。共享电动车的出现,在给市民出行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乱停乱放等管理难题,但相关的管理政策未能及时跟上,导致城市管理陷入“管得过严抑制经济活力、管得过松影响市容秩序”的两难困境。此外,应急管理体系存在短板,面对极端天气、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事件时,各部门联动不足,导致城市基础设施应急保障能力薄弱。
(四)城市管理精细化程度不足
市容市貌管理不够精细,一些背街小巷、城乡接合部等区域存在卫生死角,乱堆乱放、乱涂乱画等现象较为严重。户外广告管理缺失,违规设置、破旧损坏的广告牌随处可见,不仅影响了城市的美观,还存在安全隐患。
二、相关建议
(一)重塑公众信任体系
1. 加强执法透明度:建立健全执法信息公开制度,及时向社会公布执法依据、执法程序、执法结果等信息,让市民充分了解城管执法工作。在拆除违建时,提前向当事人详细说明法律依据、拆除程序以及相关的补偿政策等,确保当事人的知情权。
2. 强化沟通与服务意识:转变执法理念,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在处理占道经营等问题时,充分考虑小商贩的实际困难,采取疏导、帮扶等措施,引导他们规范经营。定期组织开展与市民的沟通交流活动,如召开座谈会、设立意见箱等,广泛听取市民对城市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解决市民反映的问题。
3. 提升舆情应对能力:建立专门的舆情监测与应对团队,实时关注网络舆情动态。一旦出现负面舆情,能够迅速做出回应,及时发布准确、清晰的信息,避免舆情的进一步发酵。加强与媒体的合作,通过正面宣传,展示城管执法工作的成果和亮点,树立良好的部门形象。
(二)优化执法资源配置
1. 合理调配执法力量:建立统一的执法调度指挥中心,对执法人员进行统一调配和管理。根据不同区域、不同时段的城市管理需求,合理安排执法力量,确保执法工作的高效开展。在商业中心、学校、医院等重点区域,增加执法人员的配置,并实行错时执法,加强对这些区域的日常监管。
2. 推进执法手段科技化:加大对科技执法的投入,建立智慧城管平台。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对城市管理问题的实时监测、精准分析和快速处置。通过安装在城市各个角落的摄像头、传感器等设备,实时收集城市管理相关数据,如环境卫生状况、交通流量、占道经营情况等,并通过数据分析及时发现问题,为执法决策提供依据。
3. 更新执法装备:根据执法工作的实际需要,配备先进的执法装备,如执法记录仪、无人机、移动执法终端等。执法记录仪能够真实记录执法过程,保障执法人员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无人机可以对一些难以到达的区域进行巡查,扩大监管范围;移动执法终端则可以实现执法信息的实时传输和查询,提高执法效率。
(三)提升动态治理能力
1. 建立动态管理机制:加强对城市管理需求的分析和预测,提前制定应对预案。针对节假日、大型活动等特殊时段,制定专门的市容管理方案,提前调配资源,确保管理标准的一致性和稳定性。建立城市管理问题快速响应机制,一旦发现问题,能够迅速组织力量进行处理,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2. 创新监管方式:针对新业态带来的新问题,及时制定相应的监管政策和措施。在管理共享电动车时,可以通过与运营企业合作,利用技术手段对车辆的停放进行规范管理,如设置电子围栏,限定车辆的停放区域。加强对新兴业态的引导和扶持,促进其健康发展,实现城市管理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3. 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明确各部门在应对突发事件中的职责和任务,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定期组织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应急队伍的应急处置能力和协同作战能力。建立应急物资储备库,储备充足的应急物资,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及时供应。
(四)推进城市管理精细化
1. 加强市容市貌精细化管理:建立健全精细化的市容市貌管理制度,明确管理标准和责任分工。加强对背街小巷、城乡接合部等区域的整治力度,加大清扫保洁频次,定期开展环境卫生清理活动,消除卫生死角。加强对乱堆乱放、乱涂乱画等行为的整治,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2. 规范户外广告管理:制定完善的户外广告管理办法,加强对户外广告设置的审批和监管。严格按照规划要求设置广告牌,确保广告牌的美观、安全。定期对户外广告牌进行检查和维护,及时拆除违规设置、破旧损坏的广告牌。
文峰区城管局在城市发展中承担着重要使命,面对当前存在的诸多问题,需要通过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以改进和完善。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升城市管理水平,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的美好生活创造良好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