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徐振洋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老城文化遗址保护开发利用的建议》已收悉,非常感谢您对此项工作的关心。就您提出的几点建议,现答复如下:
正如您提案所说,我市是国家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厚的文化资源,历史遗存非常多。古城内现有不可移动文物登记注册255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天宁寺塔、高阁寺、城隍庙、昼锦堂和韩王庙)、省级1处(小白塔)、市级11处、区级2处,其他多为明清及民国时期民居或商业铺面。所以更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您提出的意见非常宝贵。
一、政府重视 合理规划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古城整治复兴工作,按照国家、省、市各级关于“保护古城、合理利用、全力发展文旅融合业态的总要求”,我区先后组建了专班领导,成立区古城保护整治复兴指挥部、区古城保护和发展中心,明确责任,制定措施,强化规划,扎实推进安阳古城保护整治复兴工程。目前,各项工作已成效显著,古城文旅融合发展初具规模,正在按《安阳古城保护整治复兴规划》全力推进。
根据安阳市城建工作计划及市古城指挥部工作安排,自2018年起,安阳市、文峰区以南半城护城河一期改造项目和三个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整治项目为重点,谋划实施了总投资150亿元的古城保护复兴工程。经过3年多的修复整治、绿化亮化、业态布局,实现了古城各历史文化街区的“串珠成链”。由点到线、由线到面,打造全域文化特色旅游精品线路和安阳市夜间文旅消费区。目前,已形成以仓巷街历史文化街区、城隍庙-高阁寺历史文化街区、东南角城楼(魁星阁)片区、北大街商业步行街等为代表的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同时,安阳古城已申报成功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安阳古城整治复兴项目已经列入安阳市“十四五”时期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项目库。
2019年至2020年先后启动了城隍庙-高阁寺和西大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整治、以及仓巷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整治二期工程,其中城隍庙--高阁寺历史文化街道在三个月的时间内达到征收率超过80%的成果。2021年春节,首次开放的城隍庙-高阁寺和仓巷街历史文化街区交相辉映、竞相并发,先后被央视《经济信息联播》《新闻联播》《东方时空》《新闻直播间》等媒体11次争相报道,向全国人民群众宣传了安阳古城这“两张名片”。2023年是古城保护整治启动以来第五年,按照“三年成样、五年成型”总体要求,积极启动南护城河改造工作,改造后将恢复“镇远门”和“南古城墙”,建造我市文化旅游“新地标”,古城风貌雏形渐显。
到2025年,全市文物和博物馆事业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文物保护机构更加健全,文物保护利用传承体系基本形成,文物安全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文物行业人才紧缺状况有效缓解,文物领域社会参与活力不断焕发,文物博物馆信息化管理初步实现,殷商文化、甲骨文文化和红色文化等城市文化特色充分彰显,努力在可持续发展的世界文化遗产典范、国际一流考古科研基地、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中国博物馆名城建设等方面取得突破、创造经验、形成示范,文物工作在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和构建中华文化标识体系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发挥,走出一条符合安阳市情、富有安阳特色、具备示范意义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
二、挖掘内涵 讲好故事
我市拥有丰厚的文化资源,历史遗存非常多。我们秉承着“保护古城、合理利用、全力发展文旅融合业态的总要求”挖掘古文物内涵,讲好文物故事,着力推进让文物活起来。
(一)加强文物价值阐释
聚焦黄河文化、大运河文化、殷商文化、汉字文化、周易文化、古都文化、曹魏文化和红旗渠精神、精忠报国精神,系统梳理我市文物资源,集中打造中华文明重要标识。不断挖掘古城文物故事内涵,开展文物保护法律法规普及和保护成果宣传活动。加快推进全国考古实习培训和公共考古教育基地建设。融通多媒体资源,拓展传播渠道,合作开展文物专版、专栏、专题报道和节目,打造文博宣传矩阵,健全文物价值传播推广体系。完善新闻发布和舆情处置机制。
(二)着力推进文旅文创融合发展
以实现我市文旅融合区域领先为目标,主动融入“行走河南·读懂中国”主题文旅线路,实施一批吸引力、感召力、带动力强的文物研学旅行、体验旅游项目和精品线路,推动文物保护单位、博物馆成为特色旅游目的地和文明旅游的典范。充分挖掘老城重大价值,推进安阳老城、步行街建设,提升安阳古都的国内传播能力。深化豫晋冀鲁毗邻城市文旅融合发展协作机制建设,策划实施一批文旅融合推介活动,凸显文化遗产、考古研究在文旅融合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三)深化文物保护利用改革
创建老城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健全国有文物资产资源管理制度,推动文物资源资产管理信息共享,努力构建博物馆、古村落保护利用与文旅、创意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机制。妥善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探索实施文物保护单位“两权分离”试点改革。拓展社会力量参与路径,鼓励社会资本投入,推动拯救老屋行动、文物认养领养、文物保护志愿者、文物业余保护员等社会力量参与实践。
三、组建团队 双管齐下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具有极高的文化和历史价值。随着社会高速发展,我区不可移动文物正在逐步损坏减少,保护不可移动文物,凝聚我区古城历史文化,彰显文物价值,推广我区古城历史文化特色,推进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和利用有序发展,是当前我区文物保护工作之重点。
(一)调整机构编制促保护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保护和考古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以及视察河南重要讲话精神,为了切实加强我区文物保护能力,使文物保护管理工作力量与其承担的职责和任务相适应,完善专业人才的培养及使用,确保文物安全。我区编办把文峰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更名为文峰(高新)区文物保护中心。
我区积极落实县(市、区)关于《河南省加强文物保护和考古工作机构编制保障实施方案》。事业单位重塑性改革后,充实和加强文物保护和考古工作力量,同时重新划分文物保护和考古单位的体制机制及运行职责。明确文峰区文化广电体育旅游局加挂文峰区文物局牌子,组织协调相关文物保护单位的宣传工作;负责全区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刻类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管理工作;指导全区文物单位做好开发、管理、利用工作;指导文物衍生产品研发,负资全区文物资源调查,负责全区文物保护单位审核,协同有关部门负责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及传统村第的推荐申报和规划、管理、保护、监督工作;负责全区文物信息化、数据库建设与管理;负责全区文物保护单位及一般不可移动文物的申报、认定、保护、管理工作。下设“文物保护中心”,优化职能配置,将原来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人员进行整合,切实增强文物保护考古研究工作力量。
(二)保护利用 双管齐下
在组建专业团队的基础上,通过专业人员指导,共建新型保护利用之路,把保护、开发、利用融合起来。
其一,坚持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的理念。对仓巷街修缮完成的历史建筑进行筛选,打造成文化遗产宣传展厅。仓巷街3号院为安阳市博物馆文峰分馆,5号院为古城印迹,6号院为非遗民俗展厅,既加强了文物保护又继承发扬了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其二,创建古城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节假日举办活动,扩大老城文物的影响力,同时,配合相关部门严格执行文物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真正实现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其三,妥善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拓展社会力量参与路径,鼓励社会资本投入,推动拯救老屋行动、文物认养领养、文物保护志愿者、文物业余保护员等社会力量参与实践。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古城保护整治工作不仅仅是文物保护的需要,也是改善居民群众的民生工程,同时也是发展文旅经济的重要载体,后期,我们将紧紧围绕市定工作目标,高标准打造古城文化旅游品牌,形成以文化推广、深度体验、互动性较强的文商旅业态,进一步提升安阳文化旅游品质和城市形象,重点实施仓巷街保护整治、仓巷街商业业态管理、南护城墙恢复、有序推进文保古迹保护修缮等工作。
(一)切实做好古城文化传承创新
依托老城历史文化资源厚重的特色,发挥文化遗存集聚的独特优势,深入挖掘城隍庙、文峰塔、高阁寺、钟楼、昼锦堂、袁氏小宅等历史文化遗迹内涵,讲好古城故事,激活古城文化,留住古城记忆,培育和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二)持续修复古城生态保护和利用
全面推进古城保护整治复兴工程,加快完善以三个历史文化街区为代表的街区改造工程。继续统筹老城名胜古迹和文化旅游资源,加快构建“一轴、双环、多片区”的发展格局(一轴,是指文峰中路;双环,分别是彰德路、东风路这个外环,以及仓巷街、县前街、姚家胡同这个内环;多片区,包括仓巷街文博研学体验区、城隍庙高阁寺文化休闲区(城隍庙按传承文化记忆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打造,高阁寺突出王府文化展示)、西大街传统商贸区、东南城墙文景交融区、三角湖传统居住区(高端景观休闲娱乐区)、韩王庙以弘扬国学、书院文化为主的文物保护区。据此全力打造古城全域文化特色旅游精品线路。
(三)坚持推进文旅融合发展
借力安阳文化旅游发展的机遇和优势,以安阳古城保护整治复兴工程为抓手,引入社会文旅资源,形成以文化推广、深度体验、互动性较强的文商旅业态。围绕“主题文化、人物塑造、场景体验”等方面,充分发挥古城文化资源,打造研学基地、直播基地、文化产品交易基地、文化艺术品拍卖基地、高端消费目的地。对接国家省市教育、文旅部门,大力发展古城研学游、文化游,鼓励文艺文化名人、百万粉丝网红来古城举办大型活动,促进文化优势和文化实力“活化、融化、转化”,实现文化、教育、旅游产业升级。
(四)多点发力建构文物保护网
首先,文峰区是不可移动文物现存量的大区,我们应该加强文物管理,有效防止文物的破坏和盗窃。同时,我们还应该加强文物保护的宣传工作,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其次,文峰区文物保护不是一项孤立的工作,需要各相关单位和镇、办的参与和支持。特别是属地镇办,各镇办作为属地管理责任单位,要从自身做起,在城市建设中不随意破坏不可移动文物,如果发现有人破坏或盗窃文物,应该及时向相关单位报告。最后,文物保护还需要专业人员的支持。我们应该加强文物领域的专业人才培养和引进,加快文物保护专业人员队伍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