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是人体最大的实质性器官,也是消化系统中最大的消化器官。听着好像很“硬核”,但它其实也脆弱,特别是在病毒面前。截至目前,经临床研究证明的可感染肝脏的病毒已有5种,都可直接导致严重的肝脏疾病
目前,由病毒引起的肝病主要是指病毒性肝炎,即由各种肝炎病毒直接引起的肝脏炎症反应,具体包括甲肝、乙肝、丙肝、丁肝和戊肝。
任何一种肝炎发展到一定程度,都会引起机体的严重损伤,甚至威胁到生命。我国约5%—10%的人群为乙肝病毒携带者。长期罹患乙肝、丙肝,会引发肝硬化;肝硬化结节恶变以后,会引发肝癌。因此,乙肝和丙肝在我国危害相对更大。
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感染乙肝病毒时,乙肝病毒在肝细胞内复制,虽不直接引起肝细胞病变,但乙肝病毒基因可整合于宿主的肝细胞染色体中,从而产生远期后果。乙肝的肝细胞损伤主要是通过机体的一系列免疫应答造成的,机体的免疫应答既可清除病毒,同时也导致肝细胞损伤,甚至迫使乙肝病毒变异。
机体的免疫调节机能是否正常及免疫反应的强弱,与乙型肝炎的临床类型及转归有密切联系。在免疫应答和免疫调节机能正常的机体,被乙肝病毒感染的肝细胞被免疫应答攻击而破坏,肝细胞死亡而终止感染,临床表现为恢复顺利的急性肝炎。根据病毒量的多少及强弱,肝细胞受损程度不同,急性肝炎又表现为急性黄疸型或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若机体免疫功能及清除乙肝病毒功能低下,乙肝病毒未得到彻底清除,则有可能表现为无症状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有的患者肝功能不断受到轻度损伤,表现为慢性迁延型或活动性肝炎。
乙肝/丙肝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血液传播、母婴传播、性传播和医源性传播。
(1)血液传播:极少量含有乙肝或丙肝病毒的血液或血制品进入人体后即可导致感染,输血、血液透析、器官移植都可以传播。
(2)母婴传播:如果母亲是乙肝或丙肝病毒的携带者,那么在分娩前后会有一定概率传给胎儿。
(3)性传播:与感染了乙肝病毒的患者有无防护的性接触,经破损的皮肤黏膜可以传播乙肝病毒。
(4)医源性传播:医疗工作中使用受污染或者消毒不严的针管、针头,都可造成乙肝或丙肝病毒的人为传染。
需要强调的是,没有血液暴露的日常接触,如跟乙肝/丙肝患者一起工作、握手拥抱、住一个房间,甚至一起用餐和共用厕所,理论上都不会被传染。但如果是亲密接触,比如与乙肝/丙肝患者结婚,那么建议婚前进行各项肝炎病毒的检验。如果是阳性,就要尽早治疗,为了自己,为了爱人,也为了下一代的健康。
我国在2002年将乙肝疫苗纳入免疫规划管理,所有新生儿在出生24小时内就要接种乙肝疫苗。
根据我国发布的《中国成人乙型肝炎免疫预防技术指南》,成人的接种对象包括:所有未接种或者未全程接种乙肝疫苗或接种史不详的18岁以上人群,及所有自愿接种乙肝疫苗的18岁以上人群。也就是说,只要你没有接种过乙肝疫苗,或者乙肝抗体阴性,不论多大年纪,都建议接种乙肝疫苗。对于成人群体来说,判断体内是否存在抗体需要检查乙肝五项指标,乙肝五项指标的检测有定性和定量两种方法。根据检测结果可以确定自己是否需要接种疫苗。可以带着你半年内的检测结果到门诊咨询。
不论儿童还是成人,只要没有注射过乙肝疫苗,又符合注射的条件,都要完整打完3针疫苗才起作用,并且需要按时接种。乙肝疫苗的3针中每一针都发挥不同的作用,只有完整注射才能有保护作用。不完整注射可能会使乙肝表面抗体滴度过低,或者没有产生抗体,达不到预防乙肝的目的。
在注射完乙肝疫苗后,也需要复查乙肝五项指标,以判断是否产生了乙肝表面抗体。疫苗接种后,大概有5%左右的人对乙肝疫苗是无反应的。主要见于40岁以上、肥胖、饮酒、接受血液透析以及各种原因引起的免疫功能低下者。
我区各接种门诊均有乙肝疫苗,符合接种条件者可就近选择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