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管理是保障城市有序运行、提升人居质量的核心支撑,安阳市文峰区城市管理局作为具体实施部门,其工作成效直接关系民生福祉与城市形象。当前,受体制机制、队伍建设、技术应用等多重因素影响,文峰区城管局在工作中仍存在四大问题:一是执法权限模糊与协同机制不畅;二是队伍素质参差与执法行为不规范;三是执法手段单一与治理效能不足;四是公众参与不足与社会共识薄弱。相关建议:一是健全法规与权责体系、建立高效协同平台;二是严格人员准入与管理、强化纪律与激励保障;三是推行服务型执法模式;四是拓宽宣传与沟通渠道。
一、存在问题
(一)执法权限模糊与协同机制不畅
执法权限界定不清、部门协同低效是制约城市管理效能的首要瓶颈。在城市治理领域,多个部门存在职能交叉重叠,导致实际工作中“多头管理”与“无人管理”并存。例如,流动摊贩治理中,城管部门负责市容秩序维护,卫健部门监管食品卫生,市场监管部门核查经营证照,一旦出现跨领域违规问题,易因责任边界模糊引发推诿扯皮,难以形成整治合力。
(二)队伍素质参差与执法行为不规范
执法队伍的专业能力与作风形象直接影响执法公信力。当前,部分城管执法人员存在综合素质不足问题:一方面,法律知识储备薄弱,对执法程序、裁量标准理解不准确,易出现文书填写错误、法律适用不当等问题;另一方面,服务意识淡薄,少数人员存在着装不规范、用语粗暴等现象,甚至出现选择性执法、趋利执法等违规行为。
此外,执法人员激励机制缺失,下沉基层后薪酬待遇与职业发展受限,导致队伍士气低落、流动性增加。
(三)执法手段单一与治理效能不足
当前城市管理仍较多依赖传统强制手段,治理方式缺乏灵活性与长效性。执法实践中,对占道经营、违规搭建等问题,往往以罚款、暂扣物品等行政处罚为主,虽能短期见效,但易引发管理对象抵触情绪,导致“屡罚屡犯”的恶性循环。
技术应用水平参差不齐进一步制约效能提升。部分地区仍依赖人工巡查,对背街小巷、屋顶违建等死角难以有效覆盖,问题发现滞后;已建成的智慧平台存在数据壁垒,未能实现“巡查-派单-处置-反馈”全流程闭环管理,执法响应效率低下。此外,“重管理轻服务”现象普遍,对流动摊贩等群体的合理需求缺乏疏导渠道,未能从源头化解矛盾。
(四)公众参与不足与社会共识薄弱
城市管理缺乏公众广泛参与,尚未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格局。由于宣传渠道单一,公众对城管职责、执法依据了解不足,部分人将执法等同于“驱赶处罚”,存在误解与偏见。同时,公众参与渠道不畅,缺乏便捷的意见反馈平台,对城市管理的建议难以有效传递,而城管部门也未能及时回应群众关切,导致信任缺失。
此外,普法教育实效性不强,部分市民守法意识薄弱,为自身利益违规搭建、占道经营等行为禁而不绝,增加了管理难度。社会监督机制不健全,公众对执法行为的监督缺乏制度化渠道,既不利于规范执法,也难以凝聚社会共识。
二、相关建议
(一)健全法规与权责体系、建立高效协同平台
加快制定城市管理领域地方性法规规章,依法动态调整并公布权力和责任清单,明确城管与相关部门的职责边界。针对交叉领域,建立“主责部门牵头、多部门协同”的责任机制,例如明确流动摊贩治理中城管部门的主导协调地位。
推动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向街道、社区延伸,实现城管、市场监管、卫健等部门的信息共享与联合调度。针对违建等紧急事项,设立“简化流程+同步补正”的快速处置通道,在保障程序正义的前提下压缩处置时限。
(二)严格人员准入与管理、强化纪律与激励保障
落实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将执法人员作风表现纳入年度考核,对违规者依法追责,对优秀者予以表彰激励。持续深化“强基础、转作风、树形象”专项行动,严查粗暴执法、逐利执法等问题。建立执法人员职业发展通道,保障基层人员薪酬待遇,通过典型宣传凝聚队伍合力。
(三)推行服务型执法模式
全面实施“721工作法”,以服务解决70%的问题,以管理化解20%的问题,以执法处置10%的问题。建立“轻微不罚”“首违免罚”清单,通过说服教育、劝导示范等非强制手段引导规范,实现法理相融。深化智慧城管建设:推广“探头巡查+路面执勤”模式,部署智能抓拍、喊话功能摄像头,实现占道经营、违停等问题的实时劝导。引入无人机技术开展违建巡查、环境监测,提升死角覆盖与处置效率。建立“521”工作法等快速响应机制,确保问题5分钟内接单、20分钟内到场、1小时内反馈。完善疏堵结合机制:联合相关部门合理设置果蔬摊点群、流动商贩疏导点,推进城市驿站、智慧停车等便民服务。结合老旧小区改造优化小微公共空间,从源头满足群众生活需求,减少违规行为发生。
(四)拓宽宣传与沟通渠道
运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矩阵,宣传城市管理法规政策与先进典型。开展普法进社区、进商户等活动,通过案例解读增进公众理解。建立群众意见反馈机制,对接12345热线与便民终端,确保诉求及时回应处置。健全公众参与机制:推行城市管理进社区,建立党建引领、城管下沉、群众参与的联动机制。设立公众开放日,聘请执法监督员,吸纳人大代表、专家学者等参与监督评议。强化基层共治合力:推动城管力量融入网格化管理,联合物业、志愿者队伍开展日常巡查。通过“家门口”环境整治等民生项目,引导公众主动参与城市管理,形成社会共治氛围。